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台滚动新闻 >

[中国财经报道]“苏南模式”升级版试验(2010.09.18)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9日 01: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中国财经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进入[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社科院729号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同时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了12022元。

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提高;而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仍在加大,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30年,苏州市以不足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百分之三的经济总量,GDP高居全国城市的第五位,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没有扩大城乡差距的鸿沟,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连续多年在21的水平低位运行,远低于全国3.33∶1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一、离土还是离乡

 

苏州,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如今,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工业重镇。

 

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农村因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中国经济的“苏南模式”。使得苏南农村几乎成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缩影,一次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农村历史与前途的关注和思考。

 

30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产权改革、由内转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后,这片土地上又在进行一场全新的试验。

 

作为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之一,苏州正在致力于打破城乡界限,用多种方式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城乡鸿沟如何跨越,二元体制如何突围,通过这场试验,苏州需要给出答案。

 

这里是昆山市千灯镇拆迁办的办公地点,和往常一样,早上八点钟不到,工作人员就带着厚厚的材料出发了。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肖市村”的地方。他们的任务,是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这个村所有的村民在拆迁协议书上签字。

 

“肖市村”,是一个典型的苏南农村,这里的民房大多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这里老百姓种植水稻和养鱼的历史,则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时至今日,随着拆迁人员的登门造访,这一切都要彻底改变。

 

这是我们拆迁办的钱主任这是我们村民严玉芳。”你这个马桶我们给你350元钱那个洗脸盆250元钱。你对这个可有疑义?”“没有疑义。”

 

对于农民来说,这是整个动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家里所有值钱和不值钱的东西,都要按照补偿标准落实到这一纸协议书上。

 

老严今年56岁,30多年过去了,他还能记得当时造房子的很多细节,那时候是乡亲们帮忙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总共花了两万八千块钱。老严从来都没有想到,家里这些破砖烂瓦如今会变得这样值钱,包括自己门口这条废弃的水泥船在内,有一样算一样,统统都有相应的补偿。

 

“这个灶头我们也给予适当补偿像这个灶头我们是这样的给你 150元钱。”

 

比这些锅碗瓢盆更值钱的,是家里的这栋老宅子。按照苏州市“拆一还一”的动迁政策,宅基地房屋合法建筑面积是多少,就可以在镇上的社区置换到多少面积的安置楼房。苏州市昆山千灯镇拆迁办公室钱永清说:“你这套房子我们经过测算下来,总共是233.4个平方根据我们评估公司评估,测算下来总共是275800现在根据我们千灯镇安置房的价格我们以1450的平均价,像你这个房子你可以买两套动迁房。”

 

聊起将来住到镇上就不能种地了,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老严说,其实和当地大多数农民一样,他很早就已经不种地了,家里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到了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地虽说是不种了,但是土地上的收益却一点都没少。每年就像领工资一样,一亩地能有600元的固定分红。

 

老严平时就在村里负责水电管道的修理工作,一年也能有个万把块钱的收入,他已经打听过了,等搬到镇上以后,按照当地优先安排动迁农民就业的政策,他可以到小区物业上继续做他的老本行。

 

有村民开玩笑说,老百姓算的是小账,而政府算的是大帐,两笔账算下来都不吃亏,这样才能算是和谐社会。在镇上,一栋栋新的居民楼正在拔地而起,等它们全部完工的时候,整个千灯镇1.18万农户全部将要集中居住到这里。过去8年时间里,千灯镇在建设集中居住社区方面已经先后投入了25亿元。

 

那么政府的这笔大帐是如何算的呢?苏州市昆山千灯镇党委书记王金兴说:“这几年来大概搬迁了,大概8000户农户,大概置换了将近7000亩的建设用地,除了农民动迁房可能用掉2000亩多一点之外净多了将近5000亩的建设用地这个是一笔很大的账。”

 

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账。和全国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样,相对于农村低下的土地利用率,苏州城市里的土地已经高度紧缺。

 

过去30年,苏州市以不足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百分之三的产值,经济总量高居全国城市的第五位,但每平方公里高达2000人的人口密度也让这个城市不堪重负。当土地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集约使用土地,为城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成为破题之道。

 

苏州市市委书记蒋宏坤说:“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们这里有外来打工者接近六百万人可想我们现在单位土地承载的人口承载的产出我们比全国(平均)高出好多倍现在我们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的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如何转向集约式发展由原来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如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把视野放大到整个苏州,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整体搬迁。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已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75%的工业企业进入了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了集中居住点。

 

根据测算,工业向园区集中,苏州能够新增建设用地10多万亩;农民集中居住,可以增加建设用地46万亩;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增加10%20%的耕地。

 

“三大集中”无疑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宝贵的空间,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始终是他们生活的依靠和财富的来源,也是农民生活最后的一道保障。

 

这新一轮的变革,是否真的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生活的福祉,利益的天平该如何平衡,这些都在考验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和诚意……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不是简单的城市化,三农,它是解决我们新一轮发展要素瓶颈制约问题,解决我们提升发展水平问题,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总抓手。”

 

二、模糊的身份

 

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来区分城里人和乡下人”?可能有人会说,这很容易,看看他的户口不就行了吗。但如果你是在苏州,这样区分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现实中一个进城农民他既可以在街道的公司上班领工资;又可以以农民的身份从社区股份合作社拿到一笔可观的分红;他的户口簿上明明写着他是一个村的村民;却又居住在城里的商品楼里,房子的环境连城里人都很羡慕。在如今的苏州,人们已经越来越分不清农民和市民的界限,甚至有些乡下人的做法都会让不少城里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最近这一段时间,60多岁的管老汉成了苏州市工业园区淞泽家园社区小区里的名人,原因是,打了一辈子光棍的他,突然动起了娶媳妇的念头,还想娶个城里的媳妇,更让乡邻们感到新鲜的是,他居然还要跑到电视上去征婚。邻居说:“从娘的肚子里出来就没有娶过。”

 

每天下午,老管都要在小区里的老年活动室打发时间。按照往常来说,他总要最后一个才走的,但是今天他却一反常态,匆匆玩了几把就回家去了,因为晚上七点半,电视台又要播他乡亲的节目了。“做了饭喝喝酒,一个人看看电视,我就是想后生之年找个老伴,所以弄到这个地步,现在呢还没有找到,一是穷,第二是长得丑,白被人家看不起。”

 

聊起为什么一定要找城里的媳妇,老管说自己现在已经是城里人了,城里人当然要找城里的媳妇。为了证明自己城里人的身份,老管找来了动迁后社区发给他的一大堆证件。这个是我的医保卡,这个是退休证。”

 

老管原本是苏州市车坊地区旺浜村的农民,按照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整体规划,包括旺浜村在内的8个行政村被合并成了五个社区居委会,5000多户农户,2万多农民集中住进了这个安置房小区,摇身变成了“城里人”,老管也是其中之一。“社会的变迁、变革,是真实的不是假的,我想都没有想到能住这个房子,我以前那个房子里边,出太阳的时候一百个日头,一百个日头,不是一个日头,下雨的时候要一百个窟窿。”

 

为了加快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苏州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

 

在苏州,有越来越多的苏州农民和老管一样变成了城里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为了解决农民进城之后养老和看病的问题,苏州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快城保向农保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为进城农民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这城里人的生活,老管是打心眼里满意。每个月650元的养老金,到月底会按时发到手上;看病只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刷卡就可以了,小病不用花钱,大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80%以上。

 

现在唯一让老管感到有些不太适应的,就是每个月杂七杂八的花销有点多。老管是个细心人,自从住进城里以后,每月生活支出的各种票据他都保存了下来。“这个我从2007年搬过来的时候,我把它存起来了,什么都有,银行交的钱啊,交的什么费,还电话费,全部在这里。”

 

老管一直念叨,现在每个月光水费、电费、电话费算下来就要600多元,再加上花在自己喜欢的烟、酒上的钱,一个月生活固定支出要有1000多元。光靠650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还是有点吃紧。“又不去偷,又不去抢,哪里来呢?又不去赚钱,对不对?如果去赚钱,我这个月赚了多少钱?现在不去赚钱了,花掉一点就少一点。”

 

对于这样的生活,其实老管并不担心,因为他在银行里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足够应付他的日常开销了。

 

当时拆迁的时候,村里一次性为管小弟补偿了100平米的安置住宅。老管分别要了60平米和40平米两套房子。考虑到自己是光棍一个,他就把大一点的那一套房子卖掉了,换来了银行里20万元的存款。

 

在老管看来,这是他后半辈子生活的依靠,也是这次相亲最大的筹码。“整了四个菜,还要喝点酒,现在条件好了,开心点吧。”“邻居会偶尔过来吗?跟你聊聊,一起吃吃饭。”“谁过来啊?”“邻居啊,朋友啊。”“不会的,现在到了小区里面,没有这种习惯,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倒是有的。”

 

按照网络上流行的说法,“老管喝的不是酒,是寂寞。”老管是真的寂寞,到了晚上,他唯一的伴侣就是电视机,老管说,他几乎能背出一周七天所有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

但是寂寞却并不是老管讨老伴的唯一原因。“找个老伴的主要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生病了没办法,你生了病,我睡在床上,人家来敲门,我自己爬不起来,这个门人家打不开,不像我们老家的那个门,一踩就开了,那个门没人谁能打得开,打不开,对吧,必须要自己爬起来开,如果我在床上爬不起来,拉屎拉尿,谁来给我弄?”

 

老管说,他知道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城里人也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生活变好了,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却越来越远。

 

节目开始,老管跑进里屋看节目。“太没面子了,真的没面子,对我的影响力太大。”

 

这已经是老管第三次在电视上相亲了,俗话说“事不过三”,不过这“三次亲”相下来,老管却越来越失落。

 

这是当地电视台提供的关于老管相亲的节目资料。虽然有房有存款,但是这位城里老太太对老管还是不太满意。“找一个相似一点的,差不多的,现实一点。”

 

主持人极力想促成这一对姻缘,问女方都有哪些方面不满意,犹豫了半天,人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还是一个农村一个城里人,都有差距,农村总归脏兮兮什么东西的,城里人总归喜欢在家的时候,有空的时候擦地,擦台子。”

 

管小弟说:“反正城里人呢,有几个不配合,生活条件不配,卫生方面不配,还有吃菜方面也不配。”

 

正说着,老管的电话响了。

电话是电视台打来的,说又有了一个新的应征者,按户口来说是个城里人,只不过老家在外地,问老管愿不愿意。

 

考虑了一个晚上,这一次老管降低了要求,虽然不是本地人,他也打算见上一面。

这是一位来自江苏盐城的退休女工人,前两年和前夫离婚了,现在一个人在苏州打工,一心想在苏州安个家。

 

也许是因为身高的原因,两个人简单聊了几句就互相告别了,又一次没有成功的相亲,让老管有点失落,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他都要到这里转转,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他曾经的老家。

 

这阵子,老管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来一趟,因为他听说这里马上就要开发建厂房了,趁着还能大概认出老家模样的时候,自己想再多看两眼。自己的老家忘不掉的总过来看一看,虽然没有什么东西,总归自己要留个纪念。”

 

老家的土地被成片的厂房环抱着,只剩下出生时就在那里的一棵老槐树和看不清模样的河道,其他一切关于村庄的景象都只在老管的记忆中了。

 

看着这遍地的荒草,老管想起了过去的稻田,他蹲下身子,给我们讲起了当年农村生活的不容易。“经常这样子一行一行,都这样子拈过去的,你看这个生活苦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