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农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2日 09: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快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每次物价大幅上涨,都免不了扯上农业与农民。最近物价趋紧,相关论调又起,似曾相识。

  以11月物价为例。统计局数据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消费品上涨5.9%,服务上涨2.6%。在八大类商品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1.7%和5.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0%,其余涨幅不高,有两类还下降了。统计局发言人因此说,11月我国物价指数上涨的主要推手是食品。

  似乎就把通胀之责归给了食品和农产品。农产品又是农民生产的,于是,通胀责任链条就追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似乎通胀由农产品推动,受益人就是农民。但农民与通胀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有不小的模糊。居家过日子的,菜篮、米袋之价涨了,钱袋子就瘪了。涨瘪之间,居民骂商人,商人说成本,几下子就追到了农业和农民。

  统计局另一位发言人6月讲过,中国目前CPI中,食品占比40%左右,居住类约15%。食品占比最高,变动一小点影响就很大。但说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指数做出了贡献,绝不等于说食品价格就是CPI上涨的原因,更不等于说食品和农产品是通胀祸首!

  食品价格因何而涨?农产品价格又因何而高?按很流行的“成本决定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被农产品成本上涨“顶”起来的——人工、化肥、农资、燃料、物流等成本,今年以来不也升得很急吗?市场之中每个人的产出都构成别人的成本。要追通胀源头,买米的举报卖米的,卖米的举报卖化肥的,卖化肥的举报卖化肥原料的,卖化肥原料的说人工贵啦,因为吃的米贵啦!来回转圈游戏,转来转去,查成本的成本——哪项生产是没成本的呢?——才发现每个环节都很“无辜”,所有产出品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各自上游成本在上涨。

  把所有供求连到一起,也许从另一个方向较易走出来。试看:米价上涨是因买米者互相竞争,你不出价我出价,斗来斗去就把米价拉上来。买米者敢出价是因自己的收入涨,那又因为是雇工需求旺盛,谁在“招工难”中出价高,谁就得工人。再追上去,是市场订单多,才拉动了多招工;订单多又因市场需求拉动。如此一律向下游产出品方向追,追来追去就发现每个环节都因需求的拉动。

  何谓“需求”?我喜欢的定义是“以货币表达的需要”。货币才是需求的要害,也是物价总水平变化的真正关键。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因——也只因——总需求上涨超过总供给。说什么“成本型通胀”或“输入性通胀”,离开了货币和需求都是天方夜谭——横竖口袋里没钱,或有钱也死不购物,那是任什么价也是涨不起来的。

  准确地说,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反映了通胀,但任何情况下,本身都没有能力推动通胀。以上分析也反对另一个论断,即通胀有利于农业和农民。第一,农民也承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第二,不少农民也在市场上买米、菜、肉,农产品价格涨得凶,农民实际收入还有下降的一面。第三,在经验上,通胀下货币贬值,人们可持有实物资产——特别是土地资产来趋利避害。今天中国农民虽也拥有土地房产,但财产权利还不充分,特别是合法转让权远未发育起来。什么时候像成都那样高举“还权赋能”改革纲领、系统确立农民土地转让权的地方多了,再讨论也不迟。

  (作者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