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发力转型 外贸蜜月期中国不沉醉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10: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一财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有惊无险。谈起2010年的企业出口图景,多家外贸企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此表示。

  事实上,这四个高度浓缩的汉字亦可以概括去年全年的外贸走向。

  顺差远超预期,11月份进、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外贸走出了一条低开高走的曲线,然而,从政府到企业对此均有清醒的认识。

  相对于依靠传统模式博取短期效益,中国的外贸政策取向重心已经转到了调结构、促转型上。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的基调: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12月数据隐现

  “应该说全年的情况总体不错,虽然中间有点小波折。2010年出口额同比仍然增长了十几个百分点。2011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好,我们预计出口额在20%以上。”江苏阳光东升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山对记者表示。

  站在跨年的节点上回顾2010年的中国外贸,国内外的形势之复杂,让出口企业体验了一把过山车般的心跳。

  去年3月,中国出现了近6年来的首次月度外贸逆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预计,当年贸易顺差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降1000亿美元,总量在1000亿美元以内。

  此后中国出口的表现却大大超过市场预期。9月,进出口值达创纪录的2730.9亿美元。到了11月,这一数据再度被刷新,达到2837.6亿美元。当月月度进出口规模更是首次超过2800亿美元关口。其中出口、进口值同时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1533.3亿美元和1304.3亿美元。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2.9万亿美元,同比增30%。

  据海关统计,1至11月进出口总值26772.8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704.2亿美元。由此可以预计,在2010年12月,进出口总值仍有望超过2000亿美元。

  企业并非高枕无忧

  暂时“脱险”并不能让企业高枕无忧,他们已积极行动,各方合力的“转型升级”有待“十二五”开局之年破题。

  家电龙头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友元指出:“2009年我们定的2010年的出口额目标是同比增加73%,达到80亿。当时还觉得这个目标偏高。但目前来看,2010年全年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大幅超过预期,达到了86%左右。”

  而对于宁波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燕而言,由于是“两头在外”,传统上以欧洲市场为主的LED企业,虽然受汇率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不大,但欧债危机所带来的“过山车”效应让其心有余悸。“2010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额达到了同比50%~60%的增速,但从3月末开始,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二、三季度的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没有来自欧洲市场的订单;到了10月份广交会以后需求开始明显加大,才让我松了口气。现在看来,2010年出口额与2009年持平。目前我们的欧洲市场份额由危机前的60%下降到了30%,但是中东、亚洲等新兴市场的补充,使得整体出口份额并没有下降。”

  这种心惊胆战的日子可不好过。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部市场需求骤降的风险。

  肖友元说,除了持续进行的产品升级、更新换代,及通过市场调研、渠道拓展,以支持在海外市场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对于空调行业整体而言,节能技术及环保是最重要的两个研发技术方向。

  对于张燕所在这样的加工型贸易企业,她这几年的工作重点都放在开发内贸市场以及研发政府积极鼓励的高科技项目。

  “厚出薄进”成过去式

  2011年,对于中国的决策者和企业而言,形势无疑也是复杂的。

  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陈德铭不无担忧地提醒列席的商务系统官员及企业,2011年一二月份应高度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大量债务在那个时候到期,欧洲将面临新一轮考验。

  一位外贸大省的商务系统人士曾对记者指出,他看重的是三个并重,即稳外需与扩内需并重、优化出口结构与扩大进口并重以及加快利用外资质量与对外投资并重。

  “说并重体现了转变,我们以前肯定是重外需、出口、外资,而轻视内需、进口和对外投资的。”他说,“现在共识已经很明显,就是要逐渐重视后者。”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表示,与单纯通过人民币升值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方法相比,扩大进口是既能保证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

  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万季飞近日对记者指出,要统筹进出口,优化进口结构,多进口大型设备、高新技术、原材料。这样既能兼顾内外,为出口留下空间,也能减少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