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振东北 先震满商精神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20: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翻开近百年的东北史书,商人这个词汇少得可怜。

  但这有它的历史原因。早在1000多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商贸交易已经滔滔滚滚,这时才有为领略白山黑水新奇、品味飞禽走兽鲜美的中原猎人走进东北,从他们在无垠雪原和莽莽林海踏出第一行外域人的足迹。百年前,山东、河北等省难民纷繁杂乱的脚步,给东北和东北人带来的是蛮荒、战乱、流放、迁徙……极难生出远大博深的商业意识和营销理念。

  直到今天,许多东北人都能讲出“闯关东”、“打土匪”、“抓胡子”的故事,若问:“你们这里出没出过有名的商人?”“商人?”东北人会一脸茫然……

  传统的豪迈与义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的豪爽耿直闻名全国。东北商人自然也不能摆脱其黑土地的影响,豪爽大方不仅是他们的性格,也是他们的经商方式和经商特色。受地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人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不仅招待客人热情大方,就是商业场上也要大喝特喝,不醉不休。“宁伤脾胃,不伤感情”,是东北商人酒场上的座右铭。

  就东北文化的主体而言,他们多是通过中原移民所构成的传统文化。这些来自东北的中原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活不下去的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闯关东”大多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求生,因此,这个群体中既缺少富家子弟又缺少书香门第。于是构成东北文化的中原文化板块基本上不是传统的精英文化,而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使东北文化缺少书香气,而多了些乡野气。

  而东北特有的生产方式,如采矿、淘金、放木、挖参等,以及闯关东人群构成的家族性和同乡性,形成了东北人特别浓重的行帮习性和血亲集团意识,崇尚义气,讲究义气。许多东北商人凭借着这一鲜明性格成为大腕级的富豪。

  但是,重义气,虽然使大家不必因竞争伤和气,却与现代商业竞争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人情已成为一种沉重感情债务,热情对于注重时间效率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和麻烦。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格外复杂,甚至造成拉关系、搞小圈子的盛行,削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迟早要被时代所淘汰。

  市场经济下的改革

  目前,在历经10年的奋斗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指引下,东北地区正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但同时,对东北商业文化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创造性的提升却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从推进东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上述性格和文化习性突出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不活跃,能力不强,整体上不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缺乏市场经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意识滞后,小农意识、计划经济观念和官本位意识等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市场经济的手脚;缺乏资本运作意识,人们习惯于用泛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思维;缺乏现代管理文化,受计划经济影响深重,人们只习惯于服从而缺少独立意识,习惯于情感化选择而缺少理性化选择,看重产值、规模而忽视效率、效益,习惯于务虚空谈而缺乏开拓创新,致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放不开手脚。

  这就需要重新塑造创业文化与创业机制,彻底地进行观念和体制上的创新,使整个东北区域的体制变革跟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步伐,从创业观念与创业机制上率先解除影响东北振兴的“瓶颈制约”。

  化解东北现象问题不仅需要从产业结构、体制环境层面进行大力的改革和调整,更需要从东北人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观念层面进行大胆地转变与创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对东北人和东北文化如何以现代意识为尺度完成历史性的转化仍然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