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谢国忠:中国应限制公共开支应对通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2日 11: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0日文章 原题:怪兽的挑战(作者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

  中国面临巨大的通胀挑战,采取的措施却不足以抑制通胀。两次提高利率——总共提高50个基点——还远远不够,不管政府的意图如何,此举却反而让储户紧张起来。

  由于担心货币价值蒸发,人们开始在内地三线城市恐慌性购买房产。这反过来又在两个方面加剧了通胀问题。首先,这进一步提高了通胀预期和货币流通速度,使未来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复杂化;其次,这提高了生活成本,人们会进一步要求加薪。除非政府能够表明保持物价稳定的决心,否则人们的担心有可能引发社会骚乱:大量储存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消费品。

  十年来大规模的货币增长使经济体系积累了巨大的隐性通胀压力。这首先表现在土地价格的上涨。由于投机热把钱集中在了房地产市场,货币增长起初并未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引发基础广泛的通胀,而货币存量突然之间则变成了通胀的刺激因素。

  中国的通胀挑战背后的根本性力量是公共部门无节制开支的欲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财政收入是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奖惩、衡量其表现的两个基本标准。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目的他们都能达到。

  银行体系去年的新增贷款额是GDP的四分之一。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及通过信托公司筹集的资金额可能达到GDP的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公共部门。除了这笔钱之外,政府还通过税收得到了五分之一的GDP。这里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使用同一笔钱买地和纳税:两者都算在政府的分类账上。尽管如此,公共部门仍通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控制着近一半的GDP。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政府收入都是用于再分配,通过提供社保、医保或教育的方式进行。但是,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却不多。公共部门拥有的巨大财力主要用于投资或公共消费。不管怎么看,公共部门开支似乎都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是中国长达30年的经济繁荣背后的两支推动力量。政府开支在很大程度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经济资源集中于公共部门对国家有利。但是,集中的程度多大才算过度了呢?通货膨胀表明已经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