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富达麦哲伦基金与彼得·林奇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4日 01: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不能否认,是彼得·林奇成就了麦哲伦基金,将其从一只濒临破产清盘的基金成功运作成全球第一大基金产品,创造了13年27倍的收益神话。担任13年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的时期急流勇退,他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1963年,富达基金总裁内德·约翰逊创立了富达国际投资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不久,为了缓解巨大的国际收支赤字,肯尼迪总统对海外投资征税,当时几乎所有的国际基金都卖掉了海外股票,转而投资美国国内上市公司股票。到了1965年3月31日,早已没有海外投资的富达国际投资基金正式更名为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an)。

  麦哲伦基金定位于“资本增值基金”,当时很多基金都属于这一类型。该基金的招募说明书显示,其投资目标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以及债券、现金类资产。可见,麦哲伦基金在投资上的限制很少,基金经理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权很大,既可以投资价值型股票,也可以投资成长型股票。这也为后来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1972年~1974年,美国股市经历了仅次于1929年大崩溃的又一次崩盘,股票型基金遭受全面赎回,1976年,麦哲伦基金规模最低时只有600万美元。为了节约成本,富达公司将其与另一只业绩不佳规模仅为1200万美元的Essex基金进行合并。

  1977年起,彼得·林奇正式管理麦哲伦基金,在最初的4年里,由于市场萧条且业绩欠佳,麦哲伦基金被迫封闭不再接受新的客户。在封闭的4年中,麦哲伦基金仍被客户继续赎回,最高达到总规模的1/3。人们会发现,彼得·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的4年里换手率非常之高,第一年为343%,随后3年也均高于300%,这也是因为其规模不断缩小,基金经理不得不卖掉现有股票以换取现金头寸来支付赎回或购买新的股票。虽然基础薄弱,但彼得·林奇在这4年中使合并后的麦哲伦基金实现了100%的净值增长。

  1981年中期,麦哲伦基金合并了富达旗下的另一只经营不善的小型基金——Salem基金,并再度向新客户开放。虽然申购费率一度从2%提高至3%,但还是有大量投资者涌入麦哲伦基金。当年,麦哲伦基金规模首度突破1亿美元。有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林奇不再需要为了购买新股票而被迫卖掉原有股票,基金的换手率也随之大幅下降,但仍然有惊人的110%。

  1983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突破了10亿美元。1985年,麦哲伦基金规模相当于当年哥斯达黎加的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彼得·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基金经理,在他管理该基金的13年(1977~1990)中,年均复利收益率达29%,基金净值累计升值2700%。

  在林奇卸任后,先后有多位基金经理管理过这只传奇产品,但其业绩再也难现当年的神话。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