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非车险盈利能力下降 沪财险盈利模式悄然转变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6日 09: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苏微佳

  经过连续几年的精细化发展,上海的财险公司正在集体走向盈利,就连中华保险上海分公司这样被人看作“盈利困难户”的,也已经将年度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下。不过,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却在悄悄地转变,原先被十分看好的非车险业务盈利能力出现下降。

  非车险赔付占比上升

  根据记者手头的一份业务快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末,上海财险公司累计支付赔款77.59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非车险业务合计赔款金额24.56亿元,同比增长11.3%。非车险业务占上海财险赔款金额的比例,从2009年同期的29.5%提升至去年的31.6%。

  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灾害事故增多,企财险、责任险、运输险等大部分非车险业务赔付金额都在上涨。相反,车险业务各项经营指标正在趋好,并已经实现当年业务的盈利。

  来自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也证实,去年前11个月,上海财险公司意外险业务赔款支出1.07亿元,赔付率上升2.6个百分点至23.7%;健康险业务赔款支出1.64亿元,赔付率上升1.4个百分点至59.2%;建、安工险赔款支出1.43亿元,赔付率达到28.1%,上升3.8个百分点。此外,家财险当期赔付率已经远远超出保平的标准,达到136%。

  沪上保险专家认为,按照国际经验来看,车险业务每年的赔付金额变化幅度较小,赔付增长主要源自业务量的增多;非车险业务则明显不同,仅一次大规模的灾害事故,保险公司当年赔付就会出现飙升。

  在去年11月15日的上海胶州路高层公寓火灾事故中,非车险业务赔款金额则占财险公司赔款总额的80%以上。其中,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500万元社区综合责任保险赔款,全都属于非车险业务。

  车险手续费管控见效

  保单获取成本也就是财险公司经营的 “手续费”,也是影响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8年的上海车险市场,代理手续费可谓 “一天一个价”。监管部门设立的商业车险15%的手续费上限形同虚设,卖一张车险保单最高可获得40%的商业车险保费。

  2008年8月11日,在上海保险监管机构的督促之下,全市20多家经营车险业务的财险公司再度聚集一堂,签订 《车险自律公约》。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海市场的商业车险手续费,被牢牢地钉死在15%的水平。

  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车险手续费专项统计,去年前11个月,上海财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103.09亿元,同比增长28%;车险总手续费支出约9.2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06亿元。车险手续费占车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前 11月的 11.5%下降至 2010年前 11个月的8.9%。这也推动了上海车险的盈利。

  据平安财险上海分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2010年,上海车险市场规模增幅接近3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电话车险业务,根本不需要支付代理手续费。尤其是财险市场的三大家,通过电话车险业务的增长,正进一步实现车险份额的集中。因此,车险手续费总量减少和手续费支付比例的下降,应该是一个正常现象。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上海已经实现非车险业务手续费的自律,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个别险种游离自律公约之外,使得非车险业务手续费自律效果并没有车险业务那么显著。

  盈利拷问成本约束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保险公司赚钱难,关键在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其中人力成本、行政成本和业务成本各占三分之一。想要盈利就必须从降低成本入手,有不少保险公司都是勒紧裤腰带在过日子。”

  不过,要降低非车险业务的业务获取成本,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大多数非车险业务都是来自企业或者团体,从约访见面到保费进账,前期沟通需要成本,最后,要在业务招标中胜出,设计的保险方案报价还不能太高。”一位财险公司业务经理因此连连向记者叹苦经。

  本刊顾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认为,保险公司正为自己前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在埋单。非车险客户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投保意识,始作俑者还是保险公司间的恶性竞争。如今,市场前端已经形成固有模式,要降低保单获取成本显然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