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IMF的自我检讨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00: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IMF对重要成员国的影响力有限,是因为它“吃人家的嘴软”,难说真话

  □ 沈联涛 | 文

  2011年1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独立评估办公室(IEO)在其发布的报告中如此提问:为什么IMF没有预见到金融危机?

  IEO成立于2001年,旨在对IMF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功过出具独立意见。IEO结构上隶属于IMF,但其地位超然,致力于对IMF的政策发布和项目运营进行评估,其报告则可直达董事会。

  本次报告的侧重点并不在于评估IMF在危机中的表现,而是重新审视IMF在2004年至2007年间,是否成功履行了监察者的角色。

  IEO的报告逻辑清晰,有条不紊:既然IMF并没有就这场危机向成员国发出警告,那么必须回答以下问题:IMF是否在危机前正确地评估了风险,对成员国及董事会究竟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导致信息失真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2007年4月前,IMF被长期的稳定表象麻痹了头脑。虽然全球失衡已引起关注,但却遗憾地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而这恰恰是引发危机的关键。

  举例而言,危机前,IMF对美国出具的年度报告中,从未提到过抵押贷款的问题。在2006年对冰岛所做第四条款磋商(Article IV mission)年报中,IMF得出了以下结论:风险基本得到对冲,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健,资产负债率能够承受近期的冲击。然而一年后,冰岛最大的几家银行相继破产。

  这无异于一个医生刚给人出具了一份“健康”的体检报告,结果第二天这个人就心脏病突发。

  IMF成员国中话语权不足的国家,总是抱怨IMF“严于律小,宽以待大”。这集中体现对其最大的“股东”——美国的年度报告上:由于美国反对,2009年前,IMF从未对美国进行金融领域评估项目(FSAP)。

  不过,IEO自己也怀疑,以IMF现有的评估方法,即使对美国进行金融领域评估,是不是真能对风险水平有准确的判断。

  在对美英两大金融中心的年度报告中,IMF对两国的金融创新能力赞誉有加,但对其背后的风险却只字未提。在2006年的年报里甚至谈到: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有充足的认知。

  没错,他们的确对高风险心知肚明,但却仍然把这些危险品打上了AAA的认证标签。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评级机构因为误判风险而受到处罚。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IMF为什么没能预见危机呢?

  早在2005年美联储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上,IMF经济顾问拉古莱姆?拉詹(Raguram Rajan)就对金融创新的高杠杆率做出预警。但是各大央行行长都充耳不闻,即使IMF内部对此也视若无睹。

  如果集体都认为金融创新是好的,那么此时单个人站出来警示风险会非常困难。这或许能解释为何IMF经常受到少数大国的影响,并对其言听计从。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全球失衡是祸根,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于此,鲜有人会关注资产负债表是否正岌岌可危。

  由于IMF过度依赖其创造的宏观经济模型,而这些模型中不含资产负债表数据,因此金融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被忽视。IEO的报告也承认,压力测试并没有考虑危机的第二轮影响,例如银行业受到的流动性冲击。

  报告也指出,IMF内部拉帮结派也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另一失败在于,IMF缺乏激励坦率的信息交流机制。没有真实的信息交流,何谈有效全面监管?

  最后一个问题:IMF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政治?这份报告援引IMF一名官员的话称,IMF为重要成员国政府拥有,“吃人家的嘴软”,难说真话。

  世道并没有变。IMF的创立者之一,凯恩斯认为IMF的关键作用,就是为各国政府提供独立的、“不留情面”的实话。IEO为IMF做出了表率,或许成员国能从中得到启发。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