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台滚动新闻 >

[对话]蓝色国土梦(2011.2.27)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04: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对话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1b9904f2792f4852ad80d8bd51d9bf28


傅成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林瑶生  中国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总经理
时国林  中海油服技术事业部定向井工程师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  琦  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维新  亚星锚链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王家祥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总经理
Georg storaker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潘家海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 陈伟鸿:
    好,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本期的《对话》节目,谢谢各位。
    我想如果您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话,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有着海洋特点的一些道具摆在了我们现场。没错,我们今天的话题就要从海洋开始。一望无际的大海,其实是一个蕴藏着无数资源的一个宝库。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是从海面到深海,无论是从近海到大洋,这片蓝色的国土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了。曾经有人说,谁掌握了海洋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在我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谁能够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谁将能够更快地占领未来的战略高地。
    那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会带着各位来游历一下我们这个蓝色的国土。当然我会为大家请到一位在这个领域非常资深的,有发言权的一个嘉宾来作为我们的向导。所以呢,我们现在掌声请出我们的这位嘉宾,来自中海油的董事长傅成玉先生,掌声欢迎他。
    你好,傅董。
傅成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伟鸿好。
主持人:
    你好,你好。我们希望在你的带领下,能够让我们对这个蓝色的国土了解的更多一些。我们今天希望邀请您作为我们这艘大船的船长,带着我们游历蓝色的国土,你有意见吗?
傅成玉:
    作为船长不敢说,但是作为我们开发海洋经济的国家队,我可以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一些状况。
主持人:
    那我们现在掌声请傅先生入座,跟我们开始今天的《对话》。掌声欢迎。
傅成玉:
    谢谢。
主持人:
    您是一位老海洋人了,在海洋这个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你看来,这片蓝色的国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
傅成玉:
   在当今世界,太空和海洋是世界大国激烈竞争的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里,应该说集中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当今世界的最高科技。
主持人:
    我觉得您说的这点,一点都不错,不过似乎更准确地可以用在太空上,因为所有的中国人,似乎对太空会更向往一些,尤其是杨利伟在太空上向世界打了招呼之后,大家觉得太空更神秘了,太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了,太空更美了,相比之下好像大家说海洋的还少一点。
傅成玉:
    开发海洋的难度不亚于太空,在某种程度来说,比开发太空还要难。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个强国对于太空的开发和认识能力,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和掌控能力。那么有人说21世纪,将是海洋资源开发的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工业文明。进入这个时代的话,那么随着海洋工业的兴起,世界各国的竞争实力将向濒临海洋资源开发这块聚焦,所以开发海洋资源应该说比开发太空资源这个角度来说更现实,也更能够很快地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主持人:
    在海上要去找石油,到底有多难呢,我们的导演找到了一段非常珍贵的视频,我们一块来看一看这个珍贵的视频,说不定也能够唤起傅先生从前工作的很多记忆。来,我们看一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解说:
    中国海洋石油的脚步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海上石油工作者都是坐着渔船出去找油。冒着风浪和冰冻的威胁,在茫茫大海上实施钻探,搭建井架。有时候一场冰冻和海啸就会对井架造成摧毁性的打击。而海上勘探石油不仅仅要求具备战天斗地的勇气,更需要尖端和精密的科技支持。海上石油勘探的成本是陆地石油勘探的3至5倍,天然缺少成本优势,这个短板只有通过过硬的技术支撑,大幅度降低开采成本才能解决。
    然而近十年来,中国石油增长量的53%是海洋石油所贡献的,海洋石油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了我国能源格局中的重要增量和保障,也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
    全球经济总量80%都涉及海洋,谁能打开未来海洋经济的巨大宝库?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相比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中国企业如何实现跨越赶超,超过一万米的钻探深度,覆盖北京六环的巨大设备,整合全球资源的原创设计,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如何磨炼出挺进深水的利器?

主持人:
    我觉得大家肯定都会觉得在茫茫大海上去找石油,实在是太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50年代的最初,大家在海上去找石油的那一段,为什么在这个海上去找石油会这么难?
傅成玉:
    给你说一个和太空相比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发射卫星,到了太空上说入轨了,这个入轨道,什么叫入轨了呢?只要进入轨道1公里、2公里,大概都算入轨了。
主持人:
    对。
傅成玉:
    我要在海上找油,在茫茫大海上找那个井位,如果有十米误差,这就不允许了。
主持人:
    十米你就完全找不到那个油了。
傅成玉:
    你这个井和你设计就要差很多了,也可能你就打错位置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的技术就是人类现在能够有的技术,基本上在海洋史上都有用。
主持人:
    但我们探索太空,我们可以有导弹,我们探索海洋,我们也能用导弹吗?
傅成玉:
    有地下导弹。
主持人:
    有地下导弹,还真有。
傅成玉:
    地下导弹就刚才说的我们的定向钻井。现在在地下过去是垂直打井,现在可以横着走。
主持人:
    横移也可以了。
傅成玉:
    横移,横到8公里最远。那么还可以绕360度,还可以让它起伏上下,所以这些我们有很多这些专家,现在在地下造宫殿,那有像我们在陆地上一样。
    你比如说我们的太空舱,人出来行走,我们现在需要人下到海底,100米你就下不去了。但是现在需要穿上类似太空服的东西,最深可以到了600米、300米。那么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正在实验说让他到1000米。
主持人:
    下回是不是可以邀请杨利伟来协助咱们在海底谈谈油。
傅成玉:
    他可以有比较,他有切身体会。
主持人:
    至少在身体感觉上,可能会有类似的地方。其实对于你们来说,我知道在2010年有一个特别大的喜讯,需要跟各位来分享,因为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喜讯,我觉得由您自己在这里做一个特别发布,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傅成玉:
    这就是我们在2010年12月19日,我们中国海上实现了5000万吨油当量的这么个生产规模,也就是我们把它叫做我们中国建成了海上大庆油田。

(播放短片)
解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10年实现了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历史性突破,这意味着中国用近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海洋石油工业上百年的路程,从而迈进了海洋石油生产大国的行列。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而在5000万吨的背后,船舶制造、海洋资源勘探、海洋产品加工、海上作业服务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齐头并进,共同支撑起了中国日渐深厚的海洋开发能力。
    但是,在海洋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一系列新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海洋经济怎样打破资源性的局限,向更广阔的产业拓展?海洋开发所拉动的相关行业,如何在海洋作业的高成本压力下,成功获利,并培养出自主性尖端科技,海洋热的到来,会不会给已经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背后,这些质疑也拷问着从事海洋事业的先行者。

(下节预告)
解说:
    5000万吨的油气产量,航母大小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大跨越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新年支撑?什么才是他们挺进深海的利器?《蓝色国土梦》精彩继续。

主持人:
    其实刚才你在讲述这个海上石油的成绩,这个骄人的业绩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你的这份自豪。当然在自豪当中,是不是还可以告诉我们,自豪的背后究竟有一些什么?尤其你刚才提到我们在深海找油的这方面已经有了更大的一些突破,那这个靠什么来取得这样的突破?
傅成玉:
    第一个就是这个,我们叫981号。
主持人:
    981号。
傅成玉:
    这个981号,它是当代深水钻井的最先进技术,我们集成了世界在不同领域的技术,集于一身。同时由于咱们中国的海况要比其他的几个世界级海还要恶劣。
主持人:
    还要复杂。
傅成玉:
    所以你设计上要有自主创新。所以这块设计的时候,200年不遇的台风,它都得安全。这里头就是集成了各方面技术。
主持人:
    这个是按比例缩小做的一个模型,它的实际的大小有多大?
傅成玉:
    我想这个,我叫我们项目经理给你介绍一下。
主持人:
    好。
林瑶生 中国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总经理:
    这个比例是1:100。
主持人:
    1:100。
林瑶生:
    也就:是说我实际钻井船是它的100倍,相当于一个中小型航母。
主持人:
    相当于一个中小型航母。
林瑶生:
    长是整个平台的面积是比足球场还要大。
主持人:
    那它的最神奇之处,也就是说它最大的用处是用在深海的开采方面,那它有多厉害呢?
林瑶生:
    它可以在3000米水深进行钻井作业。它的钻井的深度可以达到一万到一万两千米。
主持人:
    那一般的这种钻井平台,它可以到达的深度是?
傅成玉:
    六七千米吧。
主持人:
    六七千米,那现在等于说我们总共可以深到一万米以下。
傅成玉:
    一万两千米。
主持人:
    一万两千米。
林瑶生:
    一万两千米以下。
主持人:
    这个是世界上。
傅成玉:
    目前也是最大的能力了。
主持人:
    最大的能力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要把它固定在海面上,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用多大的力量,可以把它固定住?
林瑶生:
    我可以采用锚泊定位,你说有多大力,像我们装了8台推进器,一台推进器的力量,我可以推动10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大概是要100吨吧。
傅成玉:
    这个钻井船如果放在北京上空3000米,如果这个苗链抛下来,把6环以内全覆盖,就这么大个设备。
主持人:
    大家可以想像得出来了,这么形象的一介绍,就知道这个981的神奇之处了。
    当时林先生是参与了整个的研发的过程是吗?
林瑶生:
    我是项目总经理。
主持人:
    这是哪一年的事?
林瑶生:
    这是2006年初。
主持人:
    2006年初。我想问问傅总,对于2006年初的我们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项目,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或者说是很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实现得了的事?
傅成玉:
    在我们内部来说有点天方夜谭,就是大家都觉得我们目前的能力还差得很远,我们也确实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能力确实差得很远。
主持人:
    差在什么方面呢?
傅成玉:
    主要我们没有这种经历,这上头不用说我们设计、制造,就是当时的整个脑袋里的形象都没有。
主持人:
    就是你的概念都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呈现?
傅成玉:
    对。但那个时候它也是一个国家战略的需要,我们不能说因为我有啥,我去做去。
主持人:
    对。
傅成玉:
    而是说我们国家需要什么,我们海洋石油,就从公司的角度,你将来发展,你需要什么,所以你不能等到你有了才去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说要有理想,要有这种精神,首先就是你敢于往前走,敢于瞄准世界一流,我们决定要这么做。
主持人:
    我觉得要这么听起来,2006年的时候这个项目有点像个"三无"项目,无技术、无经验、无图纸。
傅成玉:
    可以这么说,但是把这个项目组成立起来以后,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持人:
    我问问林先生,你看当我们什么东西都不具备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完成这个挑战,来面对这个不可能,你当时可是项目经理,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对你而言?
林瑶生:
    这个任务呢,非常有挑战性。那么我当时,在邮件上我给副总说了,说我担任过合作机构的项目经理,同时,我也担任过我们自营项目的项目经理,我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主持人:
    你的口气非常大。但是说实话,你当时是有十足的把握,还是像今年流行的那首歌《忐忑》忐忑。
林瑶生:
    后来2006年7月份的时候,到北京来了以后,感到困难非常大,就刚才说的,我们是没技术、没经验,我还没见过,没见过。
主持人:
    这最要命的是没见过。
林先生:
    没见过。
主持人:
    就不知道我们要朝哪个目标去奔了。
傅成玉:
    就是从炮艇到航空母舰。
主持人:
    这个跨越,这个可不是一个级数的跨越了。
林瑶生:
    当时国内的水平是300米水深。那么国外呢是已经达到3000米了,但是刚才傅总说了,因为我们南海的恶劣海况,我们没办法找到成熟的船形。
主持人:
    我问问傅总,既然当时国外可以有技术达到3000米,我们不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傅成玉:
    不可以。
主持人:
    为什么?
傅成玉:
    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国家,想把这上头的所有东西造齐,他是造不齐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是呢,如果说能够组织全球资源把它造出来,你有这种综合能力,或者说集成能力和管理项目的能力,这个世界也不多。
林瑶生:
    火车头就是我们的核心团队,只有30来个人。那么我们要买那么多设备,要验收那么多设备,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
    你们验收这些设备会细致到什么程度?
林瑶生:
    在2009年,我们的老井架来了以后,那时候非常高兴,我们按期交货。结果最后要开始刁钻的时候,我们质量监督李亚虎发现了一个头发丝那么大的,叫疑似裂缝。要确认为裂缝的话,你要把它的防腐层要打开。
主持人:
    那如果我是提供这个设备,我就不干了。你只是疑似,你就要把我打开,那万一没事的话,那怎么办呢,是吧?
林瑶生:
    这个设备从美国进口,当时美国人大吼大叫,我们提供过这么多的井架,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
    况且你还只是个疑似。
林瑶生:
    你还是疑似。
主持人:
    你要确诊了得话,我也就心甘情愿拉回去了。
林瑶生:
    但我们坚持要打开,我们坚持要打开。
主持人:
    这个争执怎么能够让你打开呢?你们双方争执不下,怎么最后能够让你打开来验收?
林瑶生:
    我们按合同,有理有据,我打开了,要是没问题了,那这个打开的费用我们来掏,我们打开以后,发现确实里面有裂纹。
主持人:
    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有裂纹的产品,上到了我们这个平台上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一些影响?
傅成玉:
    这要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海况下,那也可能就是井毁人亡。现在你不好去假设,但是你不能达到我的质量要求,随时可能要出大事。
主持人:
    当你把这样的一个检验报告放外方的面前的时候,他们什么反应?
傅成玉:
    他们没话可说。
主持人:
    只好把这个拉回去了。
    其实他们的这种专业的精神,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可能是在我们中海油人身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后来傅总有没有奖励一下这样一个项目组,你看他们帮我们挽回了一些损失。
傅成玉:
    没有奖励。因为我们都是这样,这个就是你的一个正常工作状态,你的责任就是让它没有任何毛病,没有啥特殊的,所以没奖励。
主持人:
    其实现在我们在海洋开发的这个领域,大家和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了。我不知道在和国外同行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中海油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今天在现场有几位来自中海油的员工,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一些个人的体会吧。
时国林 中海油服技术事业部定向井工程师:
    我是咱们中海油的一名定向井工程师。有一次我们是2008年到菲律宾的一个地热井项目,进行定向井技术服务。
主持人:
    就带着中海油的光荣使命前往菲律宾。
傅成玉:
    就是我们在和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合作,他叫定向井,就是说刚才我说的地下导弹,说让你往哪打就往哪打,它叫定向井。
主持人:
    你是不是就在他们尊敬的目光当中,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凯旋回归?
时国林:
    没有。我的英语当时基础很差,我知道怎么指导,就是说我可以用黑板给他画图,或者用手势,一些专业术语就跟人家说不来,就是说很普通的,简单一句话,…onventional  assembling就是说普通钻具,这个搞石油人都知道,当时我都不知道。
主持人:
    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专业术语已经脱口而出了。但是你在那最初这种服务状态,这个菲律宾的合作伙伴,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反应呢?
时国林:
    他们认为就是我拿不下,干不了这个工作。就是说要求我们中方换人。
主持人:
    他们是怎么通知你这个事的?
时国林:
    这个很严重,当时就下了一个书面的备忘录,通知到我方基地,就是说时国林不适合这个工作,你们必须尽快换人。
主持人:
    竟然下了一个这样的正式的公文,而且还叫驱逐令是吧?
时国林:
    对,我认为是驱逐出境。
主持人:
    那对你来说打击大不大?
时国林:
    非常非常大,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非常非常不服气。就像刚才傅总说了,这一个平台上,可以在水平往前延伸8公里,可以在360度方向打出很多很多井,我就是这方面的定向井工程师,我就是这方面的工程师,这个方面在石油行业很重要的。
    另外我就相信我的水平,我在出国之前,我是全能定向井工程师。我在许多项目都作为负责人来带队、来施工。就是说像我从事这么重要的专业,像我这样高的水平,因为工作不合适,干不了被开了,心里面不服气程度可想而知。
主持人:
    你看当时如果英语好的话,这番话有直接跟菲律宾人霹雳啪啦就告诉他了。但你只能是典型的茶壶里煮饺子,自己心里有数,就是干着急,但怎么办呢?
时国林:
    我就主动跟甲方人员沟通,我说给我一次机会,把这口井干完,不行的话。
主持人:
    你要还他一个惊喜是吗?
时国林:
    对。你就让我走,我不用你说,我自己走就行了。
主持人: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坚持呢?
时国林:
    我要证明自己,要走也是等他们认识我水平后,我再走。
傅成玉:
    他更有一个执著,就是说当人家不信任你,不用你了,他已经人家不给你开工资,也不管你吃,也不管你住了,他就死赖在那不走。说你不管我吃,我自己搞吃的,然后你没我住的,我就躺在那井场,我就住。就这么几个月?
时国林:
    有将近两个月时间吧。
傅成玉:
    两个月,你想菲律宾多热呀,没吃、没住,人家谁都不管他,他就在现场,他说我不走,我就帮你忙。我就帮你,看看你有啥困难了,我就帮你解决,然后在学英语,就硬扣英语,看着人家每天工作,就给人家出主意。最后真正出事故的时候,谁也解决不了了,他出个主意给人解决了。解决了回过头来,人说,哎哟,你原来还真行,又把他给请回来了。
主持人:
    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开发海洋经济,那中国可以说跟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在一个平台上在共舞。那你觉得说我们要争得话语权,我们要赢得同行的尊重,我们要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关键是靠什么呢?
傅成玉:
    我们近改革开放这一段的历史来说,咱们毕竟和发达国家有着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起步,第一还是理想信念,要有一个精神,要有一个追求,我们不能因为差距很大,你说我这辈子就不行了,如果你有这个想法,我们永远没有发展,所以这是一,要有理想,要有精神。第二,讲科学。你不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你光有那个不怕死,还是不行的。而这几条具备了,我觉得我们走到世界前面搞竞争力的话,我觉得我们不会输。
主持人:
    其实我们可以从中海油的发展之路来看我们中国开发海洋资源,拓展海洋经济的一个成长的轨迹,在这个领域,其实也有很多资深的专家,他们也做过非常多的研究。结合我们中海油他们的实践,我们到底在提高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这方面,还有什么样的一些突破?怎么做我们才可以做得更好,专家的看法和观念是什么?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我们梳理了2010年那种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我们发现了一个迹象,就是2010年像埃克森美孚,他们都有一个迹象,就是开始加大对深海的,或者超深海的这种油气资源那种勘探和开发的力度,投资力度非常大。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像一些海权国家,按照我们专业来说,就是海资源非常丰富的那些国家,他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而海权国家,你们从历史发展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就崛起的国家,一般体现在这种海权国家,比如像英国,最初的荷兰、西班牙,像美国,是这样。

(下节预告)
解说:
    蓝色国土桥头堡,如何拉动其他产业?究竟有多少行业能乘上海上经济的东风?《蓝色国土梦》精彩继续。

主持人:
    刚才许老师特别提到了在深海当中去寻找石油。现在对于中海油来说,我们已经可以用自己的高科技来进行深海的勘探和作业,它其实特别也像是开发海洋经济的一个桥头堡,我想在中海油的探油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构筑了一个产业链,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上下游的产业都因此连接在一起,并且带动着它们的发展?
傅成玉:
    在石油行业,特别是海洋石油行业,它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多行业、高集成这么一个行业。
主持人:
    高集成的特点非常鲜明。
傅成玉:
    非常鲜明,它不能靠我自己什么都能做,我做不了。但我要想把我做好了,我得把别人先做好,就把他们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够提上来,他提上来了,我才能做好我的本职工作。那么在这个里头,我们既要有原材料工业、机电制造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像外高桥船厂,它的能力不上来,我这块就实现不了我的目标,我要想实现我的目标,我必须先把他的能力带起来。
主持人:
    他跟咱们合作是在哪一个区域?
傅成玉:
    这些整体的建造,就是在他那。
主持人:
    全是外高桥的。
傅成玉:
    设计我们基本设计完了,详细设计这是咱们国内708所设计完了,所有这些建造,有得是咱们在船厂。当然里头的很多设备不是他的,就是船体、外壳这些,但是有些安装还得经过他。他没有这个经验,或者他脑袋里没这个东西,他造别的船的经验用来还不行,所以他必须得要这个专业。
主持人:
    当你们接到这样一个深水平台它的图纸,需要你们作业的时候,对于当时的你们而言,是不是也是有挑战的,有难度的?
王琦 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经常也在内部也讨论,就是说我可以造很容易的船,我为什么要造这样的船,实际上其中最主要的意义,我现在回过头来,我经常也回答我的团队的成员,就是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制作,实际上是提升了整体的中国造船工业的一个水平,提升了我们通过造船工业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相关很多行业的这么一个发展。
主持人:
    我们要听听傅总的说法,人家有馒头吃,你为什么一定要逼着他们吃面包?
傅成玉:
    他吃完面包以后,这个胃口变了,他就到世界上那个市场,他可以吃别人的面包了。你比如说造这个的时候,第一当时是我们国内造的是规模最大的,这是我们跟康菲,我们合作造的,造这个就是说747飞机摆三架松松宽宽的,立起来330多米高。当时美国以为我们造航空母舰。他们到这儿来看说不是航空母舰。他没造过,他要造过这个,他到世界上将来揽这种活,他就可以。
主持人:
    张先生你们在和中海油合作这个项目过程当中,是不是也感受到了这种提升?
张维新 亚星锚链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确实是的,这个项目上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像在全球对这个项目比较有研究的,像美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他们都没有一个成形的,很完善的一个标准或者规范,一开始我们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怎么来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
    其实如果你们不接手这个项目的话,其实就没有机会去面对那些挑战和考验的是吗?
张维新:
    对,就因为981项目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同时也提升了我们民族工业,作为参与海洋工程高尖端制造领域的这样一个自信心。
主持人:
    你现在从他们面前走过,是不是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张维新:
    那当然,所以后来这个项目引发出来以后,像挪威船级社、美国船级社纷纷派专家到我们公司来进行技术交流。
傅成玉:
    他变成世界规范了,标准了。
张维新:
    对。
主持人:
    像这样的带动和提升是不是非常的普遍?
傅成玉:
    非常普遍。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外国桥船厂,中国的大船厂都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发展一显身手。这个对整个的民族工业拉动来说,这是非常大的。但反过来,我不把他拉动起来,我就得全靠外国人。
主持人:
    是。
傅成玉:
    就是中国这边,我要想把我的事干好,我必须得把我们中国的团队发展起来。过去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海上石油95%的钱是花在买设备、制造,都在国外。现在应该说95%以上基本是在国内了。

(下节预告)
解说:
    什么是代表未来的清洁海洋能源,海洋经济的经济合作与博弈中蕴含着什么要诀?现场嘉宾又将怎样畅想未来海底世界?《蓝色国土梦》精彩继续。

主持人: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中海油已经成为了我们海洋经济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巨大的拉动力,或者是推动力。当然如果说从国家队的角度而言,我觉得您身上的担子肯定还很重。对于你来说,你常常考虑的这种责任,或者是使命还会有什么样的?
傅成玉:
    两条,第一条因为我们是能源公司,是国家公司。所以对能源的安全保障,我们有非常大的责任,这是一。那么在能源保障上又有一个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头,我们要怎么样走在前面,所以怎么样为国家在能源保障上提供更多的清洁的、绿色的、低碳的、有竞争力的能源方式。
主持人:
    其实这一点国人也非常的关注,因为从我们现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6%这样一个现状来看,未来我们寻找更好的能源,清洁的能源,或者说从其他的领域继续来找这些能源,就变得刻不容缓了。在清洁能源这个领域的合作方面,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事?
傅成玉:
    清洁能源里头,我们首先就是我们进口液化天然气,在这方面,因为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在中国基本还没人认为中国需要外国的液化天然气,但是我们看到世界已经在讨论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在讨论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了,像我们合作的外国石油公司,人家已经统计了,我们这一年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但咱们国家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我们觉得早晚有一天,所以我们就比较早地进入了这个领域。
主持人:
    应该说中海油是我们国内第一家把液化天然气引到国内的公司,你们当时在哪发现了这种商机?
傅成玉:
    第一,首先就是看到日本、韩国在用这个,甚至台湾也在用。
    第二个,我们就考虑到,我们中国什么时候能用。
    第三个,当中国用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事先的准备。因为它这有个时间的铺垫,一般的企业他不愿意做,但是作为国家公司,你就要看到国家将来的需求,所以我们把服务、服从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企业一个重要责任,不是仅仅是赚钱。当然了,你做好了一定赚钱。
主持人:
    现在液化天然气这个项目是不是也已经赚钱了?
傅成玉:
    赚钱,告诉你这个事没亏,没亏,但是真正对中国的贡献是改变了目前我们现在一些沿海地区在用,就是它的能源消费结构,就是清洁能源更多了。
主持人:
    王稼祥先生是参与了我们的引进的项目,对吧?
王稼祥 :
    对,参加了一部分。
主持人:
    现在在东南的沿海地带,已经大面积地使用了液化天然气,是不是我们在环保这个领域,已经看到了这个清洁能源呈现出来的效果呢?
王家祥:
    在深圳和广东的一些地方,一些老百姓看到了。比如说发电厂,你要用天然气来发电,周边的老百姓非常高兴。
主持人:
    就没意见了。
王家祥:
    没意见。因为原油发电和煤炭发电你早晨会看到他的窗台上,他的衬衣上,他的所有的地方都是黑糊糊的。
主持人:
    一层黑糊糊的。
王家祥:
    而且越擦越脏,那么用天然气发电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老百姓直接看到了天然气的好处。
主持人:
    天然气发电之后,家里的窗台是越擦越亮是吧?
傅成玉:
    液化天然气比咱们天然气本身还有一个更干净,它在液化过程当中,把很多杂质都去掉了,所以它排放的污染物比天然气还少。热度还高,发电量还大,同时呢,安全。
主持人:
    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我知道最初咱们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那澳大利亚他们愿不愿意让咱们完成这个项目,引进液化天然气。
傅成玉:
    都愿意,因为大家是做生意。但是要谈成生意很难。这就涉及到大家在利益上要博弈。其实咱们国家是要引进这个是个新兴国家,新兴国家呢,人家呢,看你市场的潜力,我们呢是希望,我们市场不发达,价格承受能力弱,再加上更重要的,人家是一签就25年,叫照付不易,就今天谈这个价,25年不许变。咱们用户谁也不敢签这个,说我怎么敢跟你签二十几年不变的呢?特别是发电厂,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那么我们既要把中国的客户说服,又要把外方的卖主说你不能要太高的价,太高价咱卖不出去。
主持人:
    这个工作难吧?
傅成玉:
    难,特难。所以要双方理解,最后我觉得我们是实现了双赢,我们既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也让外国,我们的合作伙伴觉得他得到了他应该得的。
主持人:
    但实际上我觉得从这样的一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来探讨,你参与这个国际竞争,或者我们说国际游戏,到底我们手中的筹码如何使用,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博弈当中,赢得我们自己可以赢得的那一部分局面?
傅成玉:
    这里头就是说非常难,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国际市场上面一个生手。咱们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要是说能达成,咱们又能做成,是因为我们一定要用好各种国际规则、市场规则,国际惯例,同时还得讲长远的利益,就是双赢。今天西方外国公司希望今天就赢的很多,我们就告诉他,你将来赢的很多,现在你就打个基础,但是你得让他相信你,他不相信你不行。
主持人:
    你有什么绝招能让他们相信吗?毕竟那是25年,甚至是50年以后的未来。
傅成玉:
    用发达国家的历史,讲中国将来的发展。他们走过的路,他最清楚,你讲中国的事他不一定清楚,但是一个正在实行工业化的国家,将来市场会多大,这个他会相信的。第二个,他对你公司要相信,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要相信,就是你跟他在过去合作当中,他没有说跟你俩搞得鼻青脸肿,他竟受伤,那他不会跟你做了。所以在国际上,你要想说,我赢了,我高兴得要死,那也就一次。
主持人:
    很多的公司,他们和中海油在现在的海洋开发过程当中已经有越来越密切的合作,我知道今天在现场还有一位嘉宾,也是来自于一家和中海油有很密切合作的康菲石油公司。从合作的角度,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们,你眼中的中海油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Georg Storaker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首先是强劲的增长,增长本身很正常,但是中海油的成长速度惊人得快。我记得我们康菲石油跟中海油的合作是在1982年,在那10年之后,我又重新被派到了中国,来参与渤海项目,这时的中海油团队已经非常专业,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遇到了渤海,非常复杂的地质条件,那么需要集合我们两家公司的所有的优势来,开发这个项目,这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优势,我想这是我们的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我们也期待在中国以外有更多的和中海油合作的机会。
主持人:
    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的中外合作能够在海洋开发过程当中扮演更重要的一些角色。
    实际上很多的人现在都已经在关注我们的海洋经济。除了我们的海上石油的开发之外,其实海上旅游资源等等,这些领域也都不断地在蓬勃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许我们不同领域的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一些挑战。在今天的现场,我知道有来自浙江的一位潘先生。现在你们是不是也已经有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开发海洋旅游资源的一个方案呢?
潘家海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我们在做海洋开发的方案中,因为嵊泗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它有404个岛,那么有8661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那么我们在开发这个上面,我们感觉到,过去我们光讲海岸线,实际上它有水心、水面、水中、水空,最后还有最后的水岸,这五个立体,但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现在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你这个产业链,你这个技术支撑能不能延伸到我跟你最近的这个岛屿。
主持人:
    我们靠的这么近,我们是不是可以相互地再联合一下。
潘家海:
    是。
主持人:
    来,我们听听傅总的回答好不好?
傅成玉:
    如果你要是发展旅游的话,能把咱们油田旅游连在一起,可能对你那块是个支持。
潘家海:
    谢谢,谢谢。
主持人:
    所以你要把你的产业链向前延伸一下。下回到了嵊泗列岛之后,要带到我们油田附近来做一下旅游项目,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好像很快你们双方就已经达成了合作协议,就三两句话搞定。
    我们刚才说的都是我们的强项。实际上开发海洋资源,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会有自己的短板。我们把这个话题交给许小姐,来,说到这个短版,你的研究当中有没有发现?
许勤华:
    我在看你们公司的很多信息和资料,包括我最近跟能源局,跟中组部他们做那个人才规划,2010到2020年,那么其中有提到了一些能源资源的人才有些缺乏。康菲石油提到了,两家公司之所以能够双赢是结合了两家公司的优势,一个是技术;第二是人力资源。那我觉得,海油可能最大的一点,今后做的就是一种人才的培养。刚才申老师他所说的,为什么他受到了一种限制,他在本身的专门技术外面,他对这种语言的掌控和驾控能力的缺失。那么中海油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其实一直以来伴随的是对外国际合作的互相的交融,所以我就想,我担忧的就是这一点,就是人才如何获得,保证你的持续性的发展。
傅成玉:
    走向国际的时候,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你光有技能还不行,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文化、法律环境、税务环境这些的一个理解。其实呢,你还有一个对不同价值观如何认同,如果你不认同全排斥,你啥也干不成,你不能认为说,我就什么都行,我这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包容创新,这个包容里头一定要海纳百川。如果以我为主,我们只能做在家里做这点事。接受人家,这是一种能力。然后呢,在接受过程中,经过筛选,保留出自己的竞争力,这又是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培养人,就不是说能干活,能懂。这一块的能力,我们前些日子还和我们管人事的在议论,说我们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培养的人和今天的标准、和能力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您说的非常对,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主持人:
    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未来我们可以在海洋这个全新的世界里做一些什么样的事呢?
观众1:
    你好,我代表新生代,可能想象力比较丰富。之前伯拉图说过阿特兰狄斯文化,就是说人类的文明是有周期的。阿特兰狄斯就是毁灭于海啸之中,可能现在人类是处于第三个文明周期,假使前面的周期有存在。那如果说人类文明进展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中海油是否可以代表国家再建一个大庆市,而不是大庆,然后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把它备份一份在海洋里面,而不是备份在月球或者说火星,谢谢。
傅成玉:
    挺好。
主持人:
    我们不仅要上天,不仅能上天,我们还要入海,还有吗?
观众2:
    我对未来海洋工业的一个畅想,是希望在海底有中国自己的华尔街。
主持人:
    金融中心也到海底去了。
    其实我们看到蓝色国土是一篇大文章,对于中海油而言,在2010年我们实现了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在这个蓝色国土的大文章里面留下了非常绚丽的一笔。未来这样的一篇大文章,你们还打算怎么做?还会有什么样的一些辉煌的笔墨落在我们这个大文章当中呢?
傅成玉:
    如果说我们现在,按照我们的科学家在跟国内外的我们在一起,都是在跟踪、在研究这个。将来深海一切都要到深海里去。
主持人:
    我们在水下可以实现什么呢?
傅成玉:
    过去人们说要到月球上去,我们想将来随着我们资源开发能力,人要到海里头去。这就是我们所有的生产设施,发电旅馆都在水下,人是一个月回来一次,坐着那不叫太空梭,咱们叫海洋梭,所以这个已经不是幻想了,而且每一个部分,我们都有人包括国内国外的在具体研究。发电要在水下,人的生活要在水下,那么各种动力系统要放在水下,所以这个也不会是梦想。
主持人:
    这的确是令大家期待的一天。其实我们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一直都在关注海洋经济,我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海纳百川,波澜壮阔。
    其实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涉海洋经济,现在已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在我们的周边,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看到香港,看到迪拜这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许从地域面积来说,你会说它是弹丸之地,但是他们依靠拓展海洋经济,已经写下了许多经济发展的神奇的篇章,在我们中国的版图上,也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它其实也是一个神奇的土地,正在等待着更多的神奇在这样的土地上诞生。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也一起来期待。
    好,谢谢各位收看今天的《对话》,谢谢傅成玉先生,谢谢大家,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责任编辑:刘岩

热词:

  • 蓝色国土梦
  • 对话
  • cct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