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邬贺铨委员:物联网战略不是“短平快”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9日 02: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通信信息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陈丽容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一员,去年两会,“物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的召开则又给物联网增添了一份期待。那么,从去年两会到今年两会,我国物联网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政府如何引导物联网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他认为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向好,同时建议切勿以“短平快”眼光看待物联网。

  经过一年多发展,我国物联网渐趋理性

  回溯去年两会至今,我国物联网发展快步向前,其在各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开始被浓墨重书;而在电力、交通、物流等领域,凭借一些早已存在的雏形,物联网发展已经提前一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则把物联网纳入重点范畴。对此,邬贺铨委员告诉记者,“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取得了较快的进步,而且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政府与企业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渐趋理性,对于物联网发展有了比以前更为清晰的认识。”

  具体来看,随着无锡、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成都等地投入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入住物联网产业园区,形成一股物联网发展的热潮。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以来,无锡已成为物联网产业投资高地,到2010年8月份,无锡已集聚了两百多家物联网企业。

  物联网间接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各国都在未雨绸缪

  一份权威机构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对此,邬贺铨委员表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很广,工业、农业、电力、建筑、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保、家居等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提升效率,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民生各领域。物联网相对互联网来说,可以增加很多感知和智能决策功能,人类未来将能够借助物联网,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虽然物联网推广的进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一旦应用开来,物联网的潜在市场很大。目前,物联网产业统计边界不清晰,与物联网直接有关的RFID和传感器以及软件原来统计在信息产业,随着物联网应用普及,这部分的产值将有较大增加。与器件等相比,邬贺铨委员更看好物联网服务业,他说物联网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比其作为制造业的属性更明显,而且他认为物联网在其它领域应用所产生的效益,即间接效益远大于直接效益。

  勿“短平快”式发展,掌握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邬贺铨委员指出,“现在全国是一片物联网热,一头是政府热,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一头是小企业热,趁机倒卖传感器,也有利用物联网的概念圈地圈钱的。在一些地方没真正弄清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意义,就盲目跟风。”在他看来,虽然利用传感器检测信息在一些局部应用领域也能有一定效果,但离智能决策尚远,国内外都还缺乏大规模应用经验。去年国内物联网表现的“国内比国外热、媒体比市场热、政府比企业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包装比创新热”的现象。今年需力戒炒作,以长远战略的眼光来部署物联网的发展,从长计议,务实推进。据了解,正是由于看中了物联网巨大的经济效应,欧盟等国对于物联网时间规划远至2020年之后。

  “一些地方吸引高校去办物联网研究所指望他们产生GDP,而高校则着眼于到地方拿科研项目经费,都希望‘短平快’上一些低门槛项目,真正下决心长期攻坚的不多,长此以往,我们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很难打破。”邬贺铨委员说,物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技术、设备、软件、标准上如果不能自主可控,物联网应用也会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物联网的诸多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国传感器80%依赖进口,进口的传感器高成本限制了推广应用。因此,“亟待国家层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布局,同时加强在电网、交通、物流、数字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邬贺铨委员说。

  基于此,邬贺铨委员给予物联网发展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清晰定义物联网产业的边界,使优惠政策有的放矢;二是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和布局,防止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研发空白的局面出现,同时推动军民融合和产学研用合作;三是物联网应用的特点是间接效益比直接效益大,建议从我国的国情和人民需要出发,通过物联网在电网、智能物流、数字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福祉、便利群众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