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政府干预是消除“谣盐”的最佳方式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21: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文/周洪博

  发生在邻国日本的一次大地震,不料却引发了中国的一场食盐抢购潮。直至中国官方出来辟谣,谣言才得以终止。

  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发生9.0级特大地震,截至3月18日上午9时已致6400余人死亡,超过1万人失踪,并引发海啸与核泄漏等连带灾难。3月16日开始,受日本核泄漏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不能食用,及食用含碘食盐可防核辐射等谣言的影响,中国多地出现食用盐抢购、涨价及断货现象,部分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引发盐市动荡。

  苏赛特监测数据显示,截止3月17日下午18时,所调研的106个大中城市均有零售店出现食盐断货现象。从整体上看,苏赛特所监测的此前有食盐售卖的零售店中出现断货现象的比例高达89.4%,显示了本次因日本核泄漏时间所引发中国食盐抢购风潮已在全国蔓延,并且程度还相当严重。除了全国范围内的断货情况,在仍有食盐售卖的零售店中,其价格也出现了暴涨,全国平均涨幅达243%,原本零售价格不超过1.5元/袋的食盐,价格迅速攀升至约5元/袋。更有甚者,广东省惠州市部分零售店的价格甚至达到了50元/袋,令人瞠目结舌。

  笔者认为,此次食盐抢购风潮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居民以讹传讹造成的“跟风效应”,另一方面也跟部分经销商有意造谣惑众和哄抬价格以谋取不当利益有关。对于前者,这跟民众在灾难条件下的本能行为及消费理性程度有关,事实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相关物品的抢购潮,如美国出现抢购碘片,韩国出现抢购海藻等事件。然而,对比日本地震灾区出现物资短缺,但灾民仍井然有序排队购物的事实,我国民众的素质和理性消费能力仍有提升余地。

  仔细推算,这并不是我国首次出现食用盐抢购风潮。如果追溯至8年前的“非典”时期,会发现今天的盐市与当初何其相似!2003年“非典”期间,受食用加碘食盐与有助于防治“非典”等传言的影响,全国约有17个省(市、区)发生过大规模的食盐抢购现象,多个地方1天的食盐销量甚至超过平时1个月的销量,还有地区出现断货现象。最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澄清和盐业部门的干预下,食盐抢购风潮得以快速平息。

  笔者认为,我国民众素质和消费意识的提升尚需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次食盐抢购现象出现后,我国多个部委对此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响应。例如,国家环保部自3月15日起连续发布全国主要城市环境辐射水平,以向公众通报最新的核辐射情况;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同日,卫生部发布《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指出通过食用碘盐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是无法实现的,摄入过量的碘会扰乱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同时,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中国盐业总公司亦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启动市场应急工作机制,加大成品盐调拨力度,充实各级库存,并在抢购期间,实行24小时配送服务,保证市场供应。

  尽管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多次受到挑战,但不得不承认,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仍然是控制本次食盐抢购风潮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发布权威的核辐射水平和变化趋势,如何正确的防护核辐射等信息来消除民众的疑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加大食盐的调拨和供应,尤其对于部分经销商的恶意牟利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来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纵观本次政府各部门应对“谣盐”而出的系列“组合拳”,笔者认为,尽管其成效需待对市场进一步观察,但不可否认我国政府应对诸如此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而且在一个突发的市场动荡条件下,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