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券商投行或迎监管风暴 直投利益输送受阻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8日 08: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金融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进一步规范券商经纪业务的佣金率之后,监管部门又将监管“利剑”挥向了投行业务。

  4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保荐项目尽职调查情况问核程序的审核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保荐代表实施问核机制,进一步强化保代的职责。

  此外,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对券商直投以及其他形式的PE(私募股权投资)进行改革。

  强化保代躬亲之责

  4月6日,证监会表示,问核机制建立后,每一个保荐项目将在见面会当天,由审核人员约请保荐机构的保荐业务负责人或保荐业务部门负责人、签字保荐代表人,逐项询问该项目主要问题的尽职调查工作情况,并由上述人员签字确认其已勤勉尽责履行了各项尽职调查义务。审核人员将对问核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之一。

  按照《指引》的要求,保荐机构在IPO项目完成后,须由该项目的签字保代填写一份《关于保荐代表人重要事项尽职调查情况问核表》。该表约有37项内容,其中,有数项需要保代进行实地走访。比如对发行人环保情况,需要保代实地走访发行人主要经营所在地,核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对发行人拥有的专利使用情况,也必须走访国家知识产权局,取得专利登记簿副本等。

  证监会实行问核机制的原因在于,日益严重的保代“只签字,不做事”的问题。

  4月6日,胜景山河二次上会被拒,上市资格被撤消。有报道称,其IPO材料有巨大隐瞒,而该公司保代存在未尽职调查责任。此外,被追溯涉嫌欺诈上市的绿大地,其保代在绿大地上市前也始终未尽到监督的义务。

  “由于财富效应,每年的保荐代表考试都挤破了头。但有一些"后生仔"急于求成,一心追求数量,而来不及做详尽的尽职调查。”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小企业上市项目的增多,是到该整顿的时候了。”

  阻断直投利益输送

  实际上,面临整顿的不止保荐和承销业务。在IPO产业链中,“直投+保荐”模式也是市场诟病的重点。

  据了解,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对券商直投以及其他形式的PE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券商投行部门和旗下直投子公司之间要建立信息隔离墙;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拟延长创投入股的股份限售期。

  按照规定,企业的上市辅导期长达一年,这意味着券商能提前一年掌握Pre-IPO(拟上市)项目。对所有的VC/PE来说,IPO是最佳的退出途径。在获得直投牌照之后,券商也就占尽了投资先机。

  “这样的业务模式,是堂而皇之的利益输送。”上海一家国有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

  尽管有规定,券商持有发行公司7%以上的股份,则不得担任主承销商,但在创业板巨大的财富效应下,这样的规定不足以抑制券商直投的冲动。

  创业板推出以来,包括锐奇股份、华仁药业、机器人等多家公司,均有券商“突击”入股的身影。3月29日刚过会的鸿利光电,申报稿显示,鸿利光电上会前1年,其保荐人广发证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广发信德突击入股,持股比例达6.9%,恰巧避开了7%的监管红线。

  为限制突击入股,监管部门对限售股的锁定期限由12个月调整为36个月。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述创投机构人士表示,“为了避开"直投+保荐"这种赤裸裸的模式,券商们开始抱团,采用"一家保荐、另一家直投",两家公司分别获得高额的保荐费用和不菲的直投收入。”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在实业和金融投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要理顺这条投资产业链,杜绝利益输送、禁止非公平交易,则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