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联合利华涨价背后是站不住的成本论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6日 14: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4日起,广州多家零售企业表示收到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力士两个品牌的涨价通知,而就在5月初前,联合利华还因在华散布涨价信息被罚款200万元。(5月25日 《广州日报》)

  联合利华敢于冒发改委“约谈疗法”之大不讳,顶着愤懑民意以及板砖、口水“礼遇”的风险,扛着涨价的大旗一路狂奔,多少超出了公众的预期,给还浸润于“不涨价约定”的消费者杀了个措手不及。

  市场毕竟不是过家家,更不是演琼瑶剧,口头承诺所建构的情感契约往往是最不靠谱的。如果有通胀压力和涨价预期打底,今天表示不涨,那就只能代表时钟指向零点之前它不会涨价,明天的太阳高高升起,就可能是另一番光景,至于是直接提价还是实行产品瘦身,这就靠商家自我掂量了。

  联合利华是深谙这个逻辑的,拿捏起来也是驾轻就熟,而一次铿锵的逆市而涨背后通常需要一个强大的正当理由,涨价也得“师出有名”,“成本论”就理所当然成了多数企业领涨的挡箭牌,联合利华自然也热衷于头头是道地拿成本说事。问题也就在这,“成本论”里囊括的是一个几近诡异的逻辑,因为成本之于消费者永远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商家口中念叨的成本是否真实,以及原材料和耗费是怎样影响生产成本的,公众只有抽象概念,而这个概念还是生产企业强加的。联合利华说成本高了要涨价来消化,却始终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只是一个劲地扮委屈,这里面很多问题是架不住拷问的,因为可能强大的“成本论”背后站立的是没有底气的借口。

  当然,联合利华能直接无视发改委的约谈及罚款,靠的还是市场地位。一个竞争充分而且靠企业自主定价的市场,行政手段往往是尴尬的,干预过多或者过于直接,挫伤市场积极性;干预过少,企业又往往打着成本上涨的金字招牌横冲直撞。而政府又过度依赖约谈,唬住中小企业的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大企业的傲慢。有了傲慢,大型企业自然敢于同消费者博弈,把通货膨胀的代价推得一干二净。

  这种傲慢对约谈以及隔靴搔痒的200万罚款无疑是巨大的讽刺,它宣告约谈限价“美好夙愿”幻灭的同时,还带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强大的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让人担忧的是一旦“顶风作案”现行,顺利通过层层关卡而没有任何代价,势必会增强日化用品的市场涨价预期,有这样一个“开拓者”,谁又能保证其他日化企业甚至其他行业不会借机反攻市场,占领价格制高点?

  眼下,联合利华旗下产品涨价已成既定事实,国家应有所警觉,而非继续笃信约谈能把企业框住。道理其实很简单,约谈也罢,罚款也罢,终究是建立在企业自说自话的前提上,消费者更无法用脚投票。如果职能部门把心眼放在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上,并对大概收益比进行公示,以此为依托对涨价合理与否进行判定,并配以重典,联合利华还会如此傲慢?约谈还会如此讽刺?(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