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我们欢迎联合利华涨价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9日 20: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投资者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尽管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在5月初被发改委认定“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并收到了上海市物价局的巨额罚单,但这并不能改变公司的上调产品价格决定。5月24日,广州多家零售企业表示收到联合利华的“夏士莲”、“力士”两个日化产品的涨价通知,涨价幅度达10%左右。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联合利华的产品涨价事件就一直被媒体关注,但我们认为,公司的价格调整只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只不过在“通胀”成了敏感词的背景下,这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变得不那么正常,甚至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约谈、谴责和处罚。

  早在今年3月,联合利华向北京多家超市发布了4月1日起产品涨价的通知,3月21日,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也诚实地发表了“将会涨价”的言论。此举引起一些人抢购日化产品,据发改委此后调查,在上海,联合利华发布涨价信息前后一周的市场销量,差距足有数十倍。

  3月下旬,发改委相关人员亲赴上海,就涨价问题约谈联合利华,随后公司承诺4月1日的涨价行动暂缓,不过,发改委最终还是通过上海市物价局,以“散布涨价信息、引发抢购”为由,向公司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并点名批评联合利华的新闻发言人。

  很显然,联合利华的此次涨价,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只涨不说。在这次涨价过程中,公司始终对媒体采访缄默不语,否则,怕又会引来“散布涨价信息”的罚单了。但即使啥话不说,恐怕还是会让发改委官员们觉得是在“顶风作案”。

  涨价对于老百姓的钱包来说,始终不是件好事,但我们依然支持联合利华涨价,其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支持企业捍卫自身的最基本权利——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通过自主定价获得利润。

  在买卖公平的市场经济里,钱的数量与商品的数量是对应的,票子发多了,物价就会涨。

  发改委也许有个美好的愿望,只要企业听话,通胀就可以控制住,并通过“约谈”劝阻企业调整产品价格,如有不从,不惜开出高额罚单。

  但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物流成本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却不是发改委可以管得住的,如果一味听从发改委的“建议”,企业只能是放弃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

  价格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谁先涨价谁就可能会失去顾客,这是很简单的商业逻辑。当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大企业的承受能力往往更强,只要有利可图,就憋着劲儿不涨价,让中小规模的竞争对手被淘汰,换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政府天天强调“调结构”,但调结构的最好手段是市场而非行政。如果全社会进入涨价周期(通胀),经济体内的各种关系就会进行结构调整,产能会自动优化,具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在经济泡沫中浑水摸鱼的企业则会出局。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做出的结构调整,往往比政府指定的调整要有效率得多。

  联合利华的价格上调,是转移成本上升的理性选择(当然也一定考虑了由此带来的市场份额减少的风险),公司通过涨价来让利润回归真实且合理的水平。我们希望看到这种理性的成本转移,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发生,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恢复正常经营。

  也许有人会问,企业都把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了,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每个人和企业一样,都是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既是生产要素(劳务)的提供者,也是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企业转移成本(涨价)给我们,我们也可以将成本转移给企业(涨工资)。这种转移完成的越快,经济在通胀中恢复正常的时间也就越短。

  联合利华能在行政命令和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勇敢地站出来说“我听市场的而不是发改委的”,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欢迎。如果中国经过30年摸索发展出来的市场经济,还是由发改委说了算,让涨就涨、叫停便停,那和30年前的计划经济又有何区别?

  我们没有必要责怪联合利华的涨价。一方面,联合利华并没有限制我们购买其他公司产品的自由,如果觉得贵,总有别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实在离不开他们的产品,我们还可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省着点用、少用一些总能做到吧。

  作为消费者,我们自己也会使用联合利华的产品,也要承担各种价格上涨的成本和代价,但我们宁愿忍受涨价,也不愿看到企业迫于价格管制而经营失败,更不愿看到市场经济的自由被行政管制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