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地方政府还债能力让人捏把汗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14: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谢昱航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时,首次披露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刘家义表示,地方财政对卖地收入依赖较大,政府计划用卖地收入偿还其中四分之一的债务。审计署有官员表示,地方政府债务虽大,尚未超过偿债能力。(《新京报》6月28日)

  近几年地方债务总额增加很快,有研究报告称,2005至2008年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4%左右。几年过去,这一比例达到25%,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巴西。

  就债务风险而言,举债规模不在大,而在于偿还能力如何。对于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审计署官员作出了乐观的估计。但是,审计长刘家义对于地方政府还债方式的表述,却让人为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捏把汗。

  刘家义说,地方财政对卖地收入依赖较大,四分之一的债务要靠卖地收入来偿还。上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称,2010年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为2.9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5.4%,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占比达到65.9% 。收入主要从土地中来,还债能力自然要靠土地,所以,四分之一的债务靠卖地收入偿还,可能还是保守的估计。

  可是,土地财政会长期财源滚滚吗?前几天,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专栏)表示,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依赖出让土地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的困局。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不仅仅来自土地资源的限制。卖地,毕竟要受购买能力的限制,而买地需求和购买能力,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几年,专业人士不断呼吁,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很有限地进入实体经济,已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国家货币政策稍一收紧,各地就“渴声”四起,最近,中小企业融资无门的新闻,广泛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中小企业缺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入实体经济的钱有限。

  钱都在虚拟经济里打转转,实体经济靠什么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谁来买地、买了地做什么?时下房地产的发展方式是很危险的,建了那么多房子,很多却不是百姓买来住,而是变成炒家的玩物。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而房子还在大量建,于是,大量银行的钱就变成砖头堆在那里。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的胆气,来自土地财政;还债的希望,也寄托在土地财政上。然而,土地财政未必承受得起。如此,地方政府偿还能力,如何让人乐观得起来?

  地方政府举债不差积极性,不仅因为投资扩张可带来财政收入、好看的政绩,还有个别官员的寻租空间,更因为没有具体人会对债务承担责任,如果没有硬约束,债务规模会无限上升,速度惊人。可一旦债务规模超出可承受范围,影响的是百姓的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甚至带来政治风险。所以,对这种举债冲动应提高警惕,加以约束。警惕性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对于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估计,尽量要谨慎一些,宁愿保守,不可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