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理财 >

银行理财产品深度浮亏出现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2日 10: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洋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只听说过贷款有展期,银行理财产品也会展期?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证券类理财产品的深度浮亏一度引发银行理财产品信任危机。为了安抚投资者,银行纷纷选择展期和延期,以争取回本的机会。本想“化腐朽为神奇”,不曾想却“雪上加霜”。这些年过去,一些延期的证券类理财产品仍未从深度浮亏的泥潭走出来,理财产品展期后反而越亏越狠、到期后净值低于面值不得不继续展期……

  这些受到股市拖累成为理财产品“烂尾楼”的展期产品,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心头痛。在下半年的时间里,还有部分理财产品的展期期限即将到期。目前这类产品的净值仍亏损不少,届时是否又要继续展期还不得而知。选择再度展期是否是正确的投资策略呢?

  银行理财产品 深度浮亏出现信任危机

  案例:某股份制银行日前在网站上披露,该行三款基金优选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FOF)净值,到7月31日分别为0.6995元、0.6638元、0.7745元。这意味着,上述理财产品分别亏损了30.05%、33.62%和22.55%。公告还表示,这三款产品将于今年8月17、18、19日开放赎回,赎回价格为今年8月19日各产品理财的单位净值。这三款产品分别成立于2007年和2008年,在“收益说明”中都表示,预期年收益率可达6%-25%。其中两款产品的说明中还标明,“根据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其管理的基金帐户近4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测算,本计划持有二年的年化收益率大于10%的概率为90.29%。”

  然而让投资者不忿的是,这三款产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反而都因为大幅亏损不得不连续展期。2009年9月18日,上述第一款产品到期后,银行给了该产品投资者两个选择,或者选择展期一年,或者选择损失约20.76%的本金赎回。对于赎回止损的客户,银行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半年期的固定收益类对接理财产品。

  另外两款产品的情况也类似,产品到期时的亏损额度分别为30.22%和30.59%。不过,2010年9月19日,上述3款展期后的产品集中到期。而这时3款产品净值非但没有回升,亏损幅度反而进一步扩大。随后,银行分别将这3款产品“二度展期”。根据该行日前披露的产品净值,后两款产品净值略有回升,但仍未有明显改观;而第二款产品更是越亏越离谱。

  实际上,遭遇亏损窘境的远不止这三款FOF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意图靠展期来“化腐朽为神奇”,但大多数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扭转证券类理财产品的惨淡业绩,某上市商业银行曾不惜改聘一款延期产品的投资顾问,但该产品并未有明显起色。据统计,招行有两款证券类理财产品自2009年底2010年初延期以来,目前浮亏幅度仍然接近或超过30%。还有一家银行发行的FOF,原本于2008年10月17日到期,到期时单位净值为0.56118元,亏损43.882%。但由于亏损幅度过大引发投资人不满,该行为投资者提供了延期选择,但是经过2年零9个月的运作后,该产品目前浮亏幅度仍接近4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运作的来自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数家银行的14款展期理财产品中,仅有5款产品的资本净值自展期之日起有所回升。也就是说其他9款产品净值均不升反跌,占比超过了六成多。在下半年的时间里,还有部分理财产品的展期期限也将到。目前这类产品的净值仍亏损不少,届时是否又要继续展期还不得而知。

  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不买账

  从这些产品的名称就不难看出,很多FOF产品都是成立于2007年下半年或2008年上半年,投资标的基本为股票型基金。受到后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股市受挫,基金也随之遇阻,这些FOF产品也难以幸免于难。在描述亏损原因时,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将产品巨亏的原因归结于国际金融危机。因此,有说法甚至将这些FOF产品称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烂尾楼”。

  在上文提到的第一款FOF产品到期提示中,银行对该款产品的亏损原因解释说:“A股市场发生跌幅达72%的股灾,多数基金遭受巨大亏损,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得本产品出现亏损。”该行有关负责人甚至表示,“不止我们银行一家,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四大国有银行,在当时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后来股市急转直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而另一只产品2011年二季度投资报告中则表示,“今年二季度沪深300指数下跌5.56%,同期内该产品下跌2.97%”。言下之意,在不理想的大环境下,这个成绩已经算不错了。

  据银行分析师解释,以目前市场情况,这些产品即使到期也很难实现正收益,大部分银行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展期,“就是延长投资期,帮助客户把净值做回来。”该分析师表示,普通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亏损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有限,大部分的产品购买者也是银行的忠实客户,因此银行会选择展期来弥补。而记者在公告中也发现,银行方面对部分产品也推出了提前赎回不收取赎回费、免受业绩报酬等条件。

  然而,投资者对于这种解释显然并不买账。“当初购买产品的时候,客户经理说得天花乱坠, 如今亏损了,银行却没办法挽回损失,只是以展期的方式‘拖延’”。一位曾购买了“盈丰0708”产品的投资者刘先生表示,商业银行有专业的投资团队,且一向号称投资风格稳健,理财产品又强调投资于优质基金,产品的安全性应该较高,“现在发生了这种结果,难道银行只有拖延这一条路吗?”

  “烂尾楼”展期恐治标不治本

  问:为何FOF产品的投资结果差异会这么大?

  除了股市在2008年遭受重挫这一系统性风险事件之外,大部分负收益产品都是不佳的成立时间、错误的投资策略和缺陷的产品结构惹的祸。多位银行产品设计人员均表示,FOF产品的投资结果,一决定于股市风险,因为FOF产品将部分资金投放在基金上,基金随着股市表现而波动,这直接影响FOF净值;二是投资顾问的投研能力,建仓时机和仓位比例对产品净值影响很大;三是基金经理更换风险。还有理财专家特别强调,一只FOF最大的取胜因素在于资产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合作证券公司的风格是激进还是稳健,直接影响收益和风险。

  这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在展期之后,没有对投资团队、投资策略做出改进,所谓的展期恐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标本都不治。

  问:不少产品在展期时更换了运作经理、改变了投资方向或者减少了挂钩股票数量,这类产品还值得信赖吗?

  理财专家建议,这类产品其实值得展期试试,银行努力想挽回损失,也会通过更稳健的方式回本。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QDII产品正迎来又一波给付高峰期,自2007年银行集中推出新版QDII以来,银行QDII净值表现并未给出好消息。

  如今不少亏损的产品都是当年的“出海”产品,遭遇了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所以后遗症也较厉害,不少新版银行QDII产品仍未“咸鱼翻身”。对此,理财专家提醒,海外经济复苏迟缓,不少产品展期后仍未见有所回暖。所以,投资者要认清形势,多关注海外经济走势。(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张晓敏

热词:

  • 银行
  • 理财产品
  • 深度
  • 浮亏
  • 信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