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谁来打破市场弱平衡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3日 07: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周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继续缩量,沪市成交金额已连续10个交易日低于800亿元,上周的日平均成交额还不到600亿元,周二更是险些跌破500亿元。上周上证指数最低探至2459点,距前期低点2437点仅一步之遥。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但在悬崖边还是站住了。我们认为,市场的稳定期还有一周时间。在这一周会发生些什么?究竟什么因素会打破短期市场的弱平衡状态?稳定期过后市场又将何去何从?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答。

  首先来看成交量,人们常说“地量见地价”,上周连续的地量运行,给人以见底的感觉,但看过下面的统计分析就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地量。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998点时,沪市成交金额为53.7亿元,但这并不是地量,地量产生在此前的2005年5月30日,成交量为42.7亿元,为此前行情单日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2008年10月28日1664点的大底部,沪市当天成交金额413.3亿元,也不是地量,此前的2008年10月17日,沪市成交金额仅为270.3亿元,成为探明底部前的最低水平,同样为此前行情单日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2010年7月2日上证指数见底2319点,结束近4个月的快速下跌,探明中期底部,当天沪市成交金额为633亿元,这也不是地量,此前的2010年6月28日,沪市一度缩量至461.9亿元,为此前行情单日成交峰值的七分之一出头。

  通过对2005年以来几个重要底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大底形成当日并不一定是地量,但此前不久一定会出现地量水平,甚至大底出现后不久,还有更低水平的量出现。也就是说,地量的出现前后都有可能形成大底,并不一定是见地量当日。

  此外,真正的地量水平是此前行情日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中期底部级别的地量也要达到七分之一,这才是真正的地量。2319点地量级别是峰值的七分之一多一点,因此,所反映的行情级别要低,为中级行情。本次行情调整源自于去年11月的3186点,单日成交峰值为3000亿出头,按照历史地量水平计算,真正大底部的地量水平为300亿,中级底部的地量水平为420亿,本周二最低501亿,显然还没有达到形成中级级别以上底部的地量水平。因此,近期连续的地量只能反映市场强度再度降低了一个层次。虽然日成交相比前期萎缩超过一半以上,但只能显示出市场处在弱平衡状态,卖压和买盘都相对有限。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弱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只要找到打破平衡的理由,就可能看清行情的运行节奏。

  先从国内的情况看,资金面环境本周依然相对宽松,但9月中旬之后形势就开始严峻起来。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短期见顶对股市是有支持的。8月份既没有加息也没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的存贷利率和存准率均处在高位,加上刚刚扩大了存款准备金的征缴范围,所以,公布8月CPI之后,市场不会担心新的货币调控政策出台,政策压力的缓解是另一大支持因素。

  从经济角度看,2005年以来,9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往往会出现季节性上涨,即使经济最困难的2008年也没有例外,如果PMI连续2个月趋好,市场可能会产生经济有望见底的认识。加上三季报10月下旬才开始公布,至少对于市场短期心态是有帮助的。换句话说,投资者对于经济的担忧可能会因此淡化。

  从估值角度来看,在业绩增速下滑以及限售股解禁的背景下,估值虽然是个伪命题,但它毕竟是市场的支持因素,只是它起到的支撑作用大小而已。以沪深300为代表的权重板块目前估值水平实际已经提前反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当前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为12倍,已处于历史底部;市净率为2.12倍,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值2.16倍。即使剔除银行、地产后,沪深300动态市盈率为16倍,市净率为2.51倍,也已经非常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估值水平。

  从上述国内情况看,未来一周,基本上没有可预见的不利因素,反弹还是可以预期的。但随后市场可能进入到“高危期”,特别是本月末以及10月上旬,将是不利因素集中释放的阶段。

  9月下旬大盘下跌的催化剂,很可能来自欧债危机进一步加剧。上周德国股市一度创出新低。从欧债的到期规模来看,9月下旬欧债面临偿债高峰,其中意大利及法国的月底到期债务最大,到期量均是两国未来两年单月到期的峰值水平。西班牙也将在10月份迎来244.2亿欧元的到期债务。

  从上周希腊、意大利国债收益的表现看,希腊违约基本上已成定局,意大利财政政策出现混乱状况,因紧缩政策导致数百万民众大罢工。欧债危机是本月底以及10月份影响全球股市最大的变数。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本周可能是多方最后的反击机会。而进入9月下旬后,市场变数将进一步增大,欧债危机恶化、国内资金面紧张很可能成为反弹后再度下跌的导火索。对于中线趋势我们依旧不乐观,波段运行、重心不断下移,是我们对市场中期走势的主要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