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冯立果:四万亿投资六大历史教训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0: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复苏的不稳定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显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虽然与上年一样,但内涵和方向是要更宽松。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似乎与以往并无本质区别。正因如此,更要警惕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间隐藏的巨大风险,尤其要吸取2008-2010金融危机期间四万亿投资的重大教训,真正使政府财政在“促转型、调结构”上发挥作用。

  教训一:投资多,消费少,固化发展模式

  从四万亿投资方向和额度分配看,3/4投在了“铁、公、基”领域,包括1.8万亿的铁路公路机场投资、1万亿的地震重建、0.37万亿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0.28万亿的保障房建设,用于民生和企业减负的只有不到2000亿元。通过巨额政府投资,首先带动建筑业,其次带动交通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石油等行业,在两年时间里带给中国6万多亿的GDP增量,从而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用吴敬琏的话说,是用钱堆出来的,是将旧的增长模式的“保增长”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是强化和固化了这种模式。

  教训二:高增长错过了最好的“调结构”机会

  对于自然界来说,冬天日照缩短和气温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增强抵抗寒冷的能力,弱小不耐寒冷的株苗会被冻死,大多数害虫也会被杀死。对于经济体来说,长期的高速增长会掩盖长期积累的问题,只有在经济衰退时,那些突出矛盾和不健康因素才会露出水面,也给“优胜劣汰”提供机会。这就是冬天的价值。

  纵观世界大规模经济危机时期,均是主要发达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最好时机。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经济增长高达9%,尽管也存在经济波动,但由于政府调动资源和熨平周期的能力十分强大,30年来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经济下滑。2008-2010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是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以来第一次真正、全面、深刻地体验市场经济的深度调整。但我国迅速推出四万亿投资,使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但却失去了最好的调结构的机会。

  教训三:项目规划不合理,失败率高,部门债务高企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但四万亿方案的出台过于仓促,缺少讨论,因此许多重大项目规划不合理,后续的监督检查难以跟上,信息披露和社会化监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四万亿投资中间就出现诸多失败的项目。2010年底,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领导的团队经过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0%的四万亿投资项目宣告失败,而同期的美国刺激经济项目中只有5%的失败率。

  更为严重的是,“铁、公、基”领域的政府部门在四万亿带动和刺激下,急剧扩张建设项目,大干快上,进而负债累累。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铁道部负债合计为2.28万亿,10月份以来进入“偿债高峰期”,偿债能力受到质疑,融资能力受限。有数据显示,全国约九成的铁路工程都在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交通部也有高达两万亿的负债。大面积停工严重影响关联企业的现金流,并势必造成春节前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教训四: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和房价高涨

  四万亿投资的流动性过剩和间接财富效应,引发了三个结果:自2010年下半年至今的通货膨胀、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2009年以来至今年10月份的房价高涨。尽管发改委主任张平说,四万亿投资没有一分钱进入“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没有一分钱进入股市和楼市,但是进入大型国有企业、进入国有金融机构、进入“影子银行”体系,就存在进入高利贷市场、进入股市、进入楼市的可能,因此仍然是新一轮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价高涨的巨大助推因素。尤其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房地产“地王”不断涌现,房价仍然保持飙升,是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中的“奇迹”。不过,对于在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央还着重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显然已经吸取了四万亿的教训,但可能存在新一轮通胀的担忧仍然存在。

  教训五:巨额政府投资直接“挤出”民间投资

  前两年有关“国进民退”的讨论颇多,其背景就是四万亿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不断收缩战线,给民间资本腾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但是改革30年后,全国资源利用都已相当充分,因此在超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出台之际,必然就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四万亿投资的确出现了在部分领域,尤其重化工领域,存在“挤出”民间投资的现象。这是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务必要注意的。

  教训六:巨额铁公基投资影响节能减排,让百姓为错误政策埋单

  由于四万亿投资多数都投向了住宅和基础设施,带动大量的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因此四万亿投资对于“十一五末”的节能减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正因如此,2010年全国各省区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甚至出现了像河南林州在最冷的1月份停止学校、医院和小区供暖的极端恶劣做法。这是让老百姓为错误政策埋单,绝对是新的“积极地财政政策”必须杜绝的结果。

  冯立果为中企联博士

热词:

  • 流动性过剩
  • 历史教训
  • 积极的财政政策
  • 房价
  • 投资方向
  • 产能过剩
  • 通货膨胀
  • 低谷
  • 地王
  • 投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