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经济“路线图”暗藏区域板块投资“密码”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16日 07: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广东省党代会刚刚落下帷幕,上海市党代会马上就要召开。去年年底,辽宁、江西等14个省区召开了党代会;今年4、5月间,贵州、黑龙江、甘肃等地党代会陆续召开。综观各地未来五年发展“宣言”,在产业方面普遍强调特色和转型,在区域规划方面突出城市联动,在经济发展上兼顾GDP增长和解决民生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从党代会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各地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但部分地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在未来五年仍难以根本扭转。同时,在各地党代会绘制的经济发展蓝图之中也蕴藏着投资良机,部分地区对基建项目投资或许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交易性机会。

  

  本报资料图片 合成/王力

  产业发展强调地区优势

  据统计,目前21个省、自治区陆续召开了党代会,展示出各地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强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产业布局上,各地不约而同地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路径上,东中西部也更加明确优势产业的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东部各省更重视发展创新型产业。江苏省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广东省党代会报告更加突出强调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的作用,提出要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除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还特别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

  在过去几年的投资拉动过程中,西部地区GDP增速赶超东部、中部地区。在各地党代会报告中,西部大部分省、自治区更加强调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自然资源丰富的云南省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煤炭资源大省山西在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了转型。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宜从‘资源’上做文章。”暨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认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要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可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可结合当地比较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或现代服务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地方都强调培育新兴产业。现实中,发展新兴产业不能“一刀切”,应该结合当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应避免重蹈东部过去同质化发展的道路。

  深圳某投资人士认为,各地党代会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划,实际上展现了一幅“投资地图”。现在很明确,就是找准各省特别提及的重点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向。目前东部就是高精尖产业,中部则是替代产业,西部是特色产业。

  区域联动力促城乡发展

  与以往你追我赶的“赛跑式”发展相比,各地在未来五年更加强调区域联动发展。借力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以及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各地纷纷对重点城市进行规划,力求带动周边城乡协调发展。

  在区域规划方面,中部地区在提出“崛起”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核心城市群的改革建设。湖南省提出,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

  东南沿海地区利用比邻港澳台优势,提出深化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的规划。福建省提出,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闽台更多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园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与港澳台深度合作方面,广东省明确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提出要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高水平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以及广州中心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合作平台。

  一些边境省区加强对外贸易的区域规划。云南明确,未来五年要抓好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河口、磨憨、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天保、孟定、猴桥、勐阿、片马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区域合作层次与水平。

  陈恩认为,各省区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际上是各个省区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旨在构建经济增长极,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关于区域规划与发展,在此之前的温州、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海西等概念都在资本市场上有所反应。然而,最近这些概念有所降温。有市场人士透露,区域性概念板块行情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未来不排除重来一次的可能,但届时表现更好的可能是之前还未动过的板块。

  稳增长促转型仍是主题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正在逐渐显现,“稳增长”仍是不少地区未来五年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地区均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目标。

  在绘制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蓝图”时,安徽、新疆、江西、广西、陕西等中西部省区不约而同的提出,GDP要实现“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

  贵州省表示要冲出“经济洼地”,提出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相对而言,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开始淡化GDP“崇拜”,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强省广东的GDP总量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增速也处于上游。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通篇不提GDP。报告中指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和总量,就会严重背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上,一些省份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情有独钟。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未来五年的计划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化率接近50%。为此提出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计划在未来五年启动一系列基础建设。

  安徽省也提出一系列基建计划,力争到2015年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此外,贵州、福建等多个省份对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不少着墨。

  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以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情况来看,的确具备转型升级的基础,但全国不少省市仍处于需要积累经济实力的阶段,他们依然需要靠大量投资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振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部分地区对基建项目的投资或许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交易性机会。

  有专家认为,各地党代会报告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在未来几年,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改变,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式发展将成为主题。东部地区将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则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强调优先发展重点区域经济、辐射经济圈,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产业。

  淡化GDP指挥棒 首提幸福导向型产业

  广东经济发展蓝图“粤味”浓厚

  广东省党代会报告颇为与众不同。数万字的报告中,只字不提GDP,更多提及的是重点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还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现了独特而浓厚的“粤味”。

  报告只字不提GDP

  在众多党代会报告中,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成为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数据之一。然而,在广东省党代会报告中,通篇未提GDP增长目标。广东省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和总量,我们就会严重背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对此,有学者指出,实际上,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在这种情形之下,GPD的增长并不能衡量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因而,加入其他指标更能体现出广东经济发展的成绩。

  事实上,即便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时,党代会报告也只字未提GDP。与会代表们普遍认为,淡化GDP数字,消除GDP崇拜,体现的是在指导观念上更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

  广东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首次亮相。

  “转型升级其实有两个维度可以考虑:一是尽可能摆脱传统的汗水型经济,通过自主创新向智慧型经济转型;一是从外需依赖向内需主导转变,着眼于本地老百姓的需求,着眼于民生,着眼于幸福社会的打造。幸福导向型经济就是后者的一个体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力认为,以往说到转型升级提及智慧型经济比较多,然而对第二种转型维度讨论却很少看到。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使他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同时还兼具社会学的意义。“幸福导向型产业将转型升级为构建幸福广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支撑的物质基础,他从人们的现实需求出发,从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到精神生活的追求。而对于企业来说,抓住了这种市场需求,也就能实现有效供给。”

  “构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不会一步到位,需要梳理更能够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或产品,或者引领他们往这个方向去转型升级。这样转型升级才有通过市场实现的基础。”向晓梅说,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不能一拥而上,要抓住真正的市场需求。她还透露,近期将会有关于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指标体系颁布,为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引。

  发展区域经济 宜结合地方优势

  各地党代会相继召开,各个省、自治区的区域经济规划呈现百花齐放格局。暨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与地方自身优势相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最好在原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各地应差异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重复建设。

  各地争相打造新增长极

  中国证券报:当前,各省区都强调优先发展重点区域问题。对于各地方而言,优先发展区域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陈恩:各省市区优先发展重点区域,目的在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提供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近年来,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很重视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据统计,最近几年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规划就有87个,这充分说明,政府从国家战略角度来发展重点区域的社会经济。重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陈耀:按照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地区经济发展要沿着“由点到面”、由中心城市辐射经济圈的规律发展。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会培育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经济,适当予以鼓励扶持。等到地区发展差异逐步扩大,在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消失之后,产业便自觉地或在政府引导下向外转移、扩散,带动经济带、经济圈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发展。

  鼓励集群式产业转移

  中国证券报:在各个地方党代会报告中,东部地区强调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则更多提及产业转移的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经济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陈恩: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较发达地区将传统产业转移至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着一个问题:发达地区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可能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高耗能工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从而造成新的污染。在这种情形下,产业转移应当遵循“先治理后转移”的准则,产业转移要有转移门槛。不过,我们也看到,各个地方党代会报告都提及了节能减排等方面问题,说明各个地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环保、提倡绿色发展。

  陈耀: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在某些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相关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企业并不愿意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地区龙头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转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式转移。

  也有人担心产业转移会带来地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地区优势产业转移,只需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保留研发、设计环节,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警惕新兴产业产能过剩

  中国证券报:在国家鼓励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不少地方也纷纷提出培育新兴产业。各个地方纷纷上马新兴产业项目会否造成重复建设?

  陈耀: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迹象。比如新能源中,风电、太阳能等项目局部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国家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更多是鼓励地方创造性地发展新兴产业,而非简单复制。发展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优势。

  部分地区未来5年经济增长目标

  云南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16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四个翻番”。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个倍增”。

  贵州

  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接近4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西藏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内蒙古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

  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江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

  福建

  到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

  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