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卡门·莱因哈特:资本流入、信贷扩张及其风险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19日 07: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隐性债务的多种方式

  波斯谚语有云,在四个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都多于他们所知道的:罪、债、年龄和敌人。

  我只讨论“债”这一方面。到此为止,我们主要考察了那些看得见的债务,相对还是比较准确的。然而,债务积累经常是看不到的,这并非是个新现象。Diaz Alejandro(1985)在分析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智利危机时,具有预见性地写到银行部门中的政府或有债务,他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国家:“所记录的公共部门赤字是不存在的、微乎其微的或适中的,一些观察家甚至庆祝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那些公开债务重要性的下降。”

  私有部门和地方政府则是另外一回事。信贷扩张、房地产和股票价格飞涨,债务同样如此,增长看似不可阻挡。然而,Diaz Alejandro解释到,繁荣是一个假象:“没有人花时间去调查那些永远在增长的借款者和贷款者群体当中的新成员的信用,没有人去监督和检查银行的资产组合”。

  当资产价格开启下行通道时,银行部门充斥了高负债,而其中很大比例是不良贷款,且面临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家庭部门也受到萧条的房地产市场的显著影响。在此情况之下,银行危机期间私人部门债务向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转移屡屡发生。

  隐性债务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其中一部分在中国尤为突出。例如:

  缺乏资金或资金不足的养老金计划的负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在这方面的隐性负债规模非常大。由于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这个问题在新兴经济体中要好一些。

  私人部门(经常是银行部门)的或有负债,这是发达经济体在当前经济危机中已经出现并将持续面临的问题。例如冰岛、爱尔兰以及情况相对较好的西班牙,这些国家在危机前均有过私人信贷扩张时期。中国的银行债务中,尤其是与房地产相关的负债中,有多少比例是这类隐形债务外界并不知道。即使很罕见地,私人部门负债以更精确度量,将要转移到公共部门的债务比例在没有出事之前很难测量。

  地方、州级或省级政府债务,在历史上总是不能精确度量。相对中央政府而言,这些负债的证券化程度低得多,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可能性更高。在中国,这一问题更复杂,因为存在非正规市场或影子银行部门的债务交易。在繁荣阶段隐形的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负债将会损及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2001年阿根廷一些省份以及1890年巴林银行危机在这方面臭名昭著,而当前西班牙一些省份又让人想起同样的问题。

  中央银行负债。央行为对冲所购买的外汇而发行的债务很少像以中央政府债务那样来记账。中央银行隐形负债的一个变体就是泰国中央银行在1997年危机前夜的庞大的表外外汇市场衍生品头寸。

  非官方的影子银行部门负债。正如前面讨论的,中国这一部分负债已经达到较大比例。Reinhart and Rogoff(2009)对一些危机事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当资产价格崩溃暴露出来其问题时,金融公司的各项活动才略为人知。

  线下应付账款。各级政府,主要是省级和地方政府在危机前和危机中都会迅速积累应付账款,也就是延迟支付、违约或仅支付一部分。这是在当前欧洲外围以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伊利诺斯州出现的并非少见的现象。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在谈到美国房地产价格下降以及美国日益突出的金融困境时,Ken Rogoff和我在2008年1月份总结道:

  “托尔斯泰在他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每次金融危机毫无疑问都是有区别的,但也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资产价格的上升、债务的累积、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经常账户的赤字……”

  或许美国能证明自己是个另类的幸福国家,尽管它与许多危机国家有着表面的相似性,但它只是承受了相比而言最为温和的经济滑坡。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或许这次不一样。尽管如此,这次危机在性质和程度上与战后工业化国家金融危机的相似之处仍值得注意和铭记。尽管我们聚焦于美国,但其它一些国家也具有相似特征,包括西班牙、英国和爱尔兰,他们在2007年开始经历房价调整。不幸家庭也可以是一样的。

  如前所述,中国并没有经常账户赤字和大量对外负债。这也并非1991年日本所遇到的境况,而且这也不是国内银行危机的先决条件。英国在19世纪经历了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当时它也是全世界的借款人。或许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是温和并且是有益的,而不是暴跌的开始。然而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抱有最好的希望同时也做最坏的打算。因此,量化、核算、加总那些可见的或隐性的债务并预留拨备是一个好的开始。

  (作者卡门莱因哈特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本文经中国金融40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整理、经作者审核,因版面有限,本文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40人论坛英文网站:www.cf40.org.c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