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五大魔咒齐聚6月 市场隐现“核裂变”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1日 07: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编者按:分析人士认为,通胀预期下降可能并非降息的充要条件,上周降息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对冲经济下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对金融改革的启示意义要大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意义。因而,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更应该从金融改革的角度去解读,此次降息可能引发市场上沉积多年的核心筹码变化、转移甚至出逃。

  降息牵一发而动全身 市场隐现“核裂变”

  

  上周六公布的5月份通胀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再联想之前国债收益率节节走高,黄金和大宗商品纷纷走低,上周四晚间宣布降息一幕似乎有些顺理成章。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通胀预期下降可能并非降息的充要条件,上周降息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对冲经济下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对金融改革的启示意义要大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意义。因而,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更应该从金融改革的角度去解读,此次降息可能引发市场上沉积多年的核心筹码变化、转移甚至出逃。

  核心筹码动作频频

  在公布下调利率之后,上周五的市场高开低走,走势相当疲弱。在传统的分析框架当中,这一点似乎出人意料,但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此次降息对银行股的冲击是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线性思维的,可能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最有力度的一次。因为,央行在宣布对称降息的同时,也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就银行业目前面临的经营状况而言,这实际上是非对称降息,因而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盈利前景的担忧。

  然而,这还只是一次降息带来的直接感观,仔细研究此次降息的举措,投资者也不难发现,此次降息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利率市场化的尝试。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的银行业将面临着一个更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银行业的暴利格局可能就此终结;中短期而言,银行业的业绩增速拐点若隐若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这一A股市场的核心板块,其筹码出现松动是可以预期的,而事实上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上周五,跌幅居前的核心蓝筹板块就是银行板块。

  有分析人士指出,利率市场化是一切金融创新的前提,而金融创新的主体目前似乎是券商,再加上最近不断传出券商创新将会加速,所以上周五较为抗跌的一个板块就是券商。而降息对处于调控当中的房地产来说,自然也是及时雨。既降准又降息,很多投资者对地产股都投上了信任票。从盘面上看,稳定市场的核心筹码似乎在从银行板块撤离,向券商和地产股靠拢。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下去,市场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承压,因为银行股在这个市场上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银行股是否已经走到“冬天里”也需要仔细观察。利率市场化应该说只会加大银行业利润的波动幅度,在目前这种格局下,对银行业并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主体也并非券商,金融业混业经营应该说是一个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也可以充当金融创新的主体,他们做起来可能比券商更有优势。至于坏账周期来临,目前似乎也有新的解决之道,那就是资产证券化。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的估值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市值太大了,成长性不足,而股市里的增量资金也太过缺乏,如果有长线吃红利的资金逃离银行股,引发这个板块大跌,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市场主要隐患非银行股

  虽然上周五银行出现大跌,但市场主要的隐患可能并不是银行股,而是实体经济。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实体经济自身,二是实体经济对股市的资金挤占。而这两者跟降息都有较大的关系。

  从大宗商品的走势来看,目前经济走势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大于求。而降息会使资金成本下降,若由此刺激短期投资活动增强,就会进一步加大供需矛盾,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股市从根本上是看企业盈利的预期,若盈利水平下降显而易见,股市自然难有较好表现;此外,降息释放出的信号是要对冲经济下滑,在这个时候实体从业者可能会将资金从赚钱效应较差的股市抽出,转向抄底实体,这对股市的资金面来说,也会在短期内构成负面影响。

  从债券的走势来看,降息对债市的影响是最为正面的,近期很多债券走势非常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通胀预期下降,市场利率也随之下行。降息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债市走牛,这种情况下债市会挤占股市资金。而从第一只私募债的利率来看,9.5%的利息且有足够高的安全性,这足以吸引非常多的大额资金,甚至杠杆资金。与之相比,股市的吸引力就不高了。

  其实,大扩容也影响着股市的长期走势,中小企业私募债已经现身,国债期货正逐渐逼近,新三板破壳似乎也要在年内成行,而国际板推出不绝于耳,资本市场大扩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增量资金进场,也压制着股市的长期走势。市场若想走进长牛格局,恐需待这些市场成形以后。短期内,市场或有反复,但长期而言,牛市恐怕只是妄想。

  在收藏品、农产品(000061)和物价开始三级跳的过程中,老百姓明显感觉到票子越来越毛。楼市开始限购,股市延续下跌,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老百姓资产保值增值的庞大需求在理财产品中找到出路。

  理财产品的热销是老百姓认识到绝对收益的重要,也就是首先本金要不亏损,其次是收益率要超过一定的绝对额,至少是通胀或一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但部分机构投资者仍然笃信相对收益的信条。

  相对收益理念在A股市场看起来是南橘北枳,A股缺乏相对收益生存的土壤。中国核心股票指数——上证指数没有绝对回报,相对收益的基础看起来不存在。究其原因,中国股票市场发行人的主体国有企业面临出资人缺位,由于代理人问题导致公司治理有先天缺陷,在法制保护不足的情况下整体市场股权文化缺失。这导致:其一,在内部人控制下,上市公司只注重融资,在进入全流通时代后,除了传统的IPO,再融资更成为减持的替代方式爆发式增长。A股可流通市值到2011年底超过16万亿,10年增长12倍,复合增速接近30%,远超GDP增速。其二,缺乏稳定分红政策导致股息收益率屡创新低。若考虑扣除占总体分红超过2/3的两个垄断行业金融服务和采掘,A股市场其他行业整体的分红收益率创下10年来的新低。其三,大股东或内部控制人借助信息优势和各种特权形成强势地位,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由于环境不同,相对收益理念作为整体在A股的实践历史上乏善可陈。

  相对收益理念下投资策略的核心是对市场预期的揣测,而非对基本面的研判。从相对收益理念衍生的投资策略看,其有效性也在逐渐下降。A股的相对收益投资类似打麻将,重在博弈。策略组合虽然丰富,但有效性随参与者的复制和增加而下降,最终超额收益空间消失。

  老百姓已经开始选择绝对收益,部分机构投资者从市值管理和抵押品价值角度也选择绝对收益。我们认为作为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绝对收益策略大门已经打开。

  投资的目的是实现资本的长期保值增值。在外部环境的改革未能提供一个有持续绝对收益的股票市场前,作为投资管理人,我们能做的是顺应市场趋势,积极探索和实践绝对收益理念与策略。

  五大魔咒齐聚6月 或预示股市已见顶

  “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魔鬼;神秘、奇异,而“咒”则可解释为希望人不顺利的话。但“魔咒”并非将上述两个字的解释拼合在一起就能精确定义,魔咒还有一个内隐的重要含义是:它具有一种规定、规律和重复性。对于股票,无论是信奉基本面还是技术面的分析人士,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现象的挖掘和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也正是在对历史现象的梳理中,市场逐渐注意到一些重复发生、带有规律性的对股市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人们逐渐淡忘时显现,又在人们以为完全掌握其规律时出现变形,它们若有若无但又不绝如缕,因此被称为——魔咒。

  那么,A股在今年6月面临哪些魔咒呢?

  魔咒一:国际板阴魂不散

  本周一,上交所盘中紧急澄清国际板传言,显然该魔咒的威力已受到管理层关注。但遗憾的是,澄清并没有换来魔咒在当日失效,沪指最终下跌2.73%,创出今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国际板”声音渐起于2007年

  所谓“国际板”是指境外企业在A股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

  在深交所推出类似纳斯达克那样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后,市场目光汇聚,上交所似有些被冷落。在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方针下,上交所的国际板呼之欲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现有公开资料的披露看,官方最早的关于国际板的说法始于2007年。

  2007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市场质量报告》提出,要“加快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境内上市步伐,扩大市场规模”,“稳步推进股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引入外国投资者步伐,并在时机成熟时允许外国公司境内上市,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

  同年底,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也表示,将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选择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然而,随着2008年A股大跌,管理层暂时没有精力顾及国际板,此一阶段有关国际板的关注度逐渐弱化。直到2009年3月,随着A股回暖,推进国际板的声音再起。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表示,要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随后,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文件,国际板有了培育土囊。此后,关于国际板的声音越来越多。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多次表示国际板步伐临近。而到了2011年底,关于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更是满天飞。

  对A股构成多次冲击

  对于管理层和资本市场来说,国际板的推出有助于丰富市场结构,这对股市是个好事。但A股市场投资者对此的看法则较为复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近期在A股市场推出国际板,其主要观点是目前推出国际板的时机不成熟,会造成汇率波动等问题;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分红制度、退市制度、B股遗留问题等众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国际板的推出不必急于一时。

  而对于广大普通散户而言,国际板推出将使他们感受到比新股发行更凶猛的扩容压力。

  数据显示,2010年IPO募集资金规模为4883亿元,2011年IPO融资额为2756.96亿元。这一扩容已经给市场资金面造成不小的影响。然而,一旦国际板推出,国际大型企业的融资额或将是惊人的。正如谢百三所言,一个汇丰控股,募集50亿英镑,等于500亿人民币;假设上一个路透社、纽交所、可口可乐,又要募几百上千亿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屡屡在国际板消息风传之后出现大跌。

  比如,2010年12月18日 (周六),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表示,上交所正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该消息出炉之后的一个交易日,A股大幅杀跌,沪指盘中最大跌幅高达3%。

  2011年3月9日,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又表示,国际板的配套法规已经拟订完成,未来5年每年将有50家外企登陆上交所。受此消息影响,A股在次日大幅下跌,沪指跌幅达1.5%。

  2011年5月,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同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在陆家嘴(600663)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而就在当月,沪指下跌9.7%,创出2011年单月最大跌幅。

  2011年7月20日,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发布的为准。此后的4个交易日,沪指暴跌3.87%。

  由此来看,以国际板为中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A股魔咒,这个魔咒在2011年集中让人领教了其威力,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A股。

  真魔咒还是纸老虎?

  上周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由于该《指导意见》含有“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等内容,这造成市场关于国际板将出的揣测。

  6月4日(周一),A股市场大幅低开,指数始终无法形成强力反弹。下午2点半钟股指开始跳水,最终收于2308.55点,下跌2.73%,创出了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当日14时30分左右,一篇《上交所:国际板近期无实质性启动计划》的文章被媒体紧急发布,但却没能阻挡国际板魔咒在当日应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关于国际板到底是真魔咒还是投资者臆想出来的纸老虎这个问题,市场有不少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市场对国际板推出所表现出的不安是显而易见的,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减轻,反而是每有类似消息股市就照例大跌。

  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板的推出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这一魔咒很可能继续困扰A股。

  魔咒二:基金“88”屡试不爽

  对于本周的下跌,市场还有一种,那就是基金“88”魔咒在作祟。纵观A股历史,每每公募基金的仓位达到88%,行情往往容易下跌,甚至是见顶下跌。

  基金仓位达88%时股市易跌

  所谓基金“88”魔咒,是指基金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者”,因此每逢基金仓位大幅上升,尤其是突破88%的高位后,既然反应迟钝者都看多,那么市场就认为股市即将见顶。因此人们也就把基金仓位达到88%作为一道投资的警戒线。

  就常理而言,作为市场主流资金的公募基金们,他们将仓位提升至88%,说明主流机构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在大举买进、豪赌上涨。那么,股市为何反而会下跌呢?

  分析人士认为,可以将基金仓位接近或者超过88%视为一个反向指标。这源于公募基金的一些特殊性:

  首先,公募基金的仓位是有限制的,他们将仓位加至88%,很快就将达到持股上限,无法再继续增持,推升股价;其次,基金的资金并非用之不竭,由于基金需要留存资金应对基民赎回,此时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增持;第三,由于私募、游资等对市场更为敏感,而基金的大举介入基本上也都是在股价有一定涨幅的时候,此时基金的普遍大举介入,正好给了私募、游资以及极少数聪明的公募基金抛售筹码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行情最终演变成,当基金将仓位提升至88%时,股市就涨不动了,私募、游资等开始出货,股市见顶。

  多次导致见顶

  随着基金神话在2008年的那个冬天破灭,基金“88”魔咒逐渐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在A股多次见顶背后,都有基金“88”魔咒的身影。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2009年7月23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6.34%;7月30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各类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平均仓位继续上升,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7.67%——这一比例距离基金“88”魔咒仅一纸之隔。而就在8月4日,沪指见顶3478点,这一高位到现在也未被突破。

  同样是根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2010年11月11日沪指出现3186点高点和2011年4月18日出现3067点高点前,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达87.13%和87.0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2年3月14日的大跌同样与基金“88”魔咒有关。3月12日,多家券商监控到的数据显示,基金前一周大幅加仓。国信证券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股票型基金(已剔除指数基金)平均仓位87.83%,较上周仓位上升了2.99%。3月14日,沪指暴跌2.63%。

  当然,不是每次股市见顶都是基金“88”魔咒所致,但当基金仓位接近或达到88%时,股市的确增加了见顶下跌的可能性。

  当前指数正被魔咒笼罩

  本周一,除了国际板的消息成为股市下跌的一大背景之外,基金“88”魔咒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国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1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仓位为88.46%。根据基金“88”魔咒理论,股市下跌成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88”魔咒得到了专业人士认可,国信证券分析师秦国文就指出,基于历史数据,基金仓位在超过90%后大盘倾向于下跌或震荡,并在仓位降低至80%前较难有牛市行情的出现。目前,多家机构预测数据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当前股票型基金仓位在85%左右,这一数据距离88%仓位也不远了。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88”魔咒是重要的投资风向标。或许要等新一轮大牛市来临,基民蜂拥进场,基金“88”魔咒才能被打破。

  魔咒三:欧洲杯周末来袭

  6月9日凌晨,14届欧洲杯开幕式和揭幕战将上演。从以往的经验看,每逢国际大赛,比如世界杯、欧洲杯甚至是奥运会期间,全球的股市都难有很好的表现。

  欧洲股市更受影响

  作为国际顶尖的足球赛事,欧洲杯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杯。有报道称,10个操盘手中有3个都要熬夜看球,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操盘手第二日状态,股市因此堪忧。

  也许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从历史上看,欧洲杯期间,国内乃至全球股市表现都“不咋地”。

  统计显示,在欧洲杯举办的6月,A股行情跌多涨少。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沪指表现分别是:-20.31%、-10.07%、1.77%、24.95%和-3.52%,录得3跌2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0年6月沪指上涨了1.77%,但实际上这段时间的盘面现象只能用横盘来描述。

  许有人要说,这段时间A股的下跌有自身原因,并不能归结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欧洲杯。那么,从欧洲股市的情况看,结果又如何呢?

  以英国富时100指数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该指数表现分别是-7.06%、0.75%、-0.73%、-0.98%和-6.88%,亦即有4次下跌,1次微涨。

  再以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的6月表现分别为-9.62%、0.83%、-1.43%和0.34%。也就是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跌以外,其余几次的涨跌幅有限。

  显然,在欧洲,欧洲杯魔咒其实比A股明显得多。

  大赛期间股市跌多涨少

  实际上,与其说是欧洲杯魔咒,还不如说成大赛魔咒更贴切。

  以奥运会会期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8月举行,由于时逢金融危机,A股在前期大幅下跌,7月底的横盘走势留给市场一些幻想,那就是存在“奥运会行情”。然而,8月8日开幕式当天,沪指突然在盘中大幅杀跌,从而跌穿横盘整理平台区,导致股市出现进一步杀跌。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也在8月举行。当月沪指下跌3.18%,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1.25%。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9月举行。当月沪指下跌5.49%,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5.67%,就连本土的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数都下跌了0.48%。

  再以世界杯为例。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期间,沪指上涨3.61%,但德国DAX30指数仅上涨0.02%。

  2006年6月9日~7月10日的德国世界杯期间,A股区间涨幅仅为0.47%,德国DAX30指数则下跌13.07%。

  2002年5月31日~6月30日韩日世界杯期间,沪指微涨0.47%、日经225指数大跌9.76%、韩国KOSPI指数暴跌8.94%、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8.08%。

  显然,除了欧洲杯,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也可以说成是A股魔咒之一。今夏有两大赛事临近,一是6月的欧洲杯,另一个则是7月的奥运会。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将于6月8日~7月1日在波兰和乌克兰举行。而奥运会也将于7月27日~8月12日期间在英国伦敦举行。

  市场会再次陷入这一大赛魔咒之中吗?

  魔咒四:降息看似利好实则利空

  历史经验多次印证,降息虽然是提振经济的手段之一,但对于股市短期表现而言,往往会走出下跌走势,即见光死,因此这也被市场称为降息魔咒。

  统计显示,从1996年5月1日以来,A股共经历了14次央行降息,在降息后的短时间内,股市往往还会下跌。

  比如,从降息周期看,降息周期的首次降息后的第二日,沪指往往录得大幅下跌。统计显示,整体来看,A股经历了两次降息周期,一次是1996年~1999年,横跨7年,其首次降息日为1996年5月1日,次日沪指下跌3.92%;另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降息,4个月降息5次,其首次降息为2008年9月16日,次日沪指跌幅2.9%。

  从较长的时间段看,比如2008年9月16日降息后,股市虽凭借汇金增持等三大利好出现反弹,但最终还是无情地跌向1664点,而在2008年10月9日降息后,至1664点的跌幅也有15%。

  对于降息这一释放流动性的利好消息,为何股市的表现是不涨反跌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降息往往是在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降息作为经济不景气的标志之一,容易导致投资者不安,从而出现抛售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也不如人意,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数据均出现下滑。而从一些先行指标看,4月份中国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长0.7%,远远低于3月份7.2%的增幅,这几乎可以等同于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凝固和静止的状态。对此,市场普遍预计二季度GDP“破八”。

  虽然5月宏观经济数据6月9日才发布,但6月1日披露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这是近六个月来PMI指数首次出现回落。

  如今,降息的出现,加深了市场对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下滑、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降息这一魔咒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从历史走势来看,若股市能够进入降息周期,后期的走势往往回探底回升,甚至是走出牛市。降息魔咒就打破了。比如虽然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的次日股市出现大跌,但随后却迎来一波涨幅约240%的大牛市,沪指从600多点涨至2245点;2008年的首次降息后虽然股市也出现下跌,但一个半月后见底1664点,随后迎来一轮指数翻倍行情。

  对于本次降息是否开启了第三次降息周期,目前还难以言明。但目前表现出来是,沪指在降息公布后次日,下跌了0.51%,仅有创业板指上涨0.35%。

  魔咒五:源于著名股谚的“六绝”

  “六绝”则是当前股市面临的另一大魔咒,这一魔咒很好理解,来源于“五穷六绝七翻身”这句股谚。

  “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最早出自中国香港股市。在1980年代~1990年代,当时的经济分析员在参考历年香港股市的升跌后得出的结论:股市每逢5月都容易下跌,6月更会大跌,但到了7月又会起死回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A股市场,这样的预期也经常被证实。比如2007年5月上证综指上冲回落,6月出现7.03%的跌幅,7月则走出“阳包阴”,涨幅为17.02%;再如2011年,沪指从4月中旬开始下跌,6月底触底反弹,反弹至7月20日左右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六绝”魔咒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从历史数据看,6月一贯是一个重要时点。要么大跌见底,要么大涨见顶。

  比如,沪指在1992年的6月是一个大顶;1994年6月份又接近一个历史大底;1996年6月份市场启动新一轮牛市行情;1998年6月份市场形成年度高点;1999年6月份市场再度形成年度高点;2001年6月份市场形成高点2245点;2002年6月份形成年度高点;2003年6月份开始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整;2004年6月沪指大阴线带来了长达一年的市场低迷;2005年6月则形成998点历史大底;2007年6月是 “5·30”行情后的 “空中加油”;2008年6月创出14年来最大月跌幅;2010年6月则砸出2319点这一重要底部。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沪指点位显然还不能用“顶部”来形容,因此正经历着“六绝”魔咒的A股,或许在忍受住打压后,会迎来一个大底。

  当然,从整体来看,沪指6月下跌的几率更大。

  当前,国际板魔咒、基金“88”魔咒、欧洲杯魔咒、降息魔咒、“六绝”魔咒全数到齐,市场是因此而喘不过气还是物极必反、绝处逢生呢?只能等待时间的回答。

  短线考验2240点 经济形势决定中期走势

  有分析人士认为,调整态势将继续,市场重心还将进一步下移,短线考验2240点一线支撑,但未来政策微调依然值得期待,经济形势将倒逼政策调整

  

  上周A股市场继续破位下行,上证综指击穿2300点整数关口并留下跳空缺口,空方优势日趋明显。尤其是上周五大盘受央行降息利好刺激,大盘高开低走再创新低,市场弱市特征非常明显。

  有分析人士认为,调整态势将继续,市场重心还将进一步下移,短线考验2240点一线支撑,但未来政策微调依然值得期待,经济形势将倒逼政策调整,经济见底的预期将成为左右大盘中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政策不会立竿见影

  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国际板的推出预期、扩容压力的增加、欧债危机的蔓延是造成上周沪综指轻松击穿2300点的主要原因。尽管近期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暖风不断,但是从时间上还不会立竿见影。

  首先,周四晚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这是三年半以来首次降息,对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信贷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对稳定经济增长与股市构成重大利好,对市场信心恢复有较好的作用。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本次降息时间选择在宏观数据公布前,表明5月份经济数据并不乐观,在经济转型、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本次降息对企业利润回升影响有限,未来要抑制三季度GDP和企业利润的下降,还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重持续发力。同时,降息是在连续三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显示前期定量放松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已缺失,定价放松与定量相比将更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费用,若再加上利率市场化的因素,非银行企业利润增长将更可观。

  其次,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创下2010年6月以来的新低,食品价格涨幅继续回落,但蔬菜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大。这一涨幅较市场预期的3.2%更低,并且低于降息后的存款基准利率,显示实际“正利率”。专家表示,物价增速整体趋缓,有望实现年内CPI同比增长4%的目标,同时为“稳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三,《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新规》拟于明年起实施。监管新规对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给予10年的过渡期,并且允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资产、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对银行板块构成长远利好。

  当然,从外围市场看,6月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席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就经济展望举行的听证会,他谈及了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未对近期美联储是否会推出新的宽松货币政策给出明确暗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政策取向存在分歧。由于市场对于伯南克的讲话做出负面解读,海外股市上周五跌声一片,大宗商品跌势更惨,原油价格一度重挫3%。

  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希腊大选结果明确前,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会继续干扰国内管理层的政策力度。

  机构对后市底气不足

  对于本周的走势,《证券日报》对60家券商机构观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21家机构看多,占比35%,看空的机构为21家,占比35%,另外,还有18家机构看平,占比30%,数据显示,机构对后市的底气不足。

  其中,空方观点的申银万国认为,市场防御乏力,后市将继续后退。上周股市继续破位下行,上证综指击穿2300点整数关口并留下跳空缺口,空方优势极为明显。从目前看,调整态势难以动摇,后市仍将震荡探底,短线考验2240点一线支撑,但中线底部可能仍有构筑空间。首先,投资者心态已转入极度谨慎阶段,市场充斥对实体经济持续调整的担忧。从已披露的一些数据看,5月份经济状况难有明显改观。受此影响,即便海外市场反弹、央行降息,大盘也只是高开低走、虎头蛇尾,这表明市场内生性调整压力大,短线难以改观。其次,从技术上看,市场空强多弱态势明显,同时股指期货也全面贴水,表明市场预期悲观。目前沪深两市股指均已击穿半年线等均线支撑,也击穿了今年初及3月份形成的上行趋势线的支撑,形成大M头形态,将考验下档颈线位。所以,大盘在失守2300点后,短线目标在3月份的低点——2242点附近,历史上2245点也曾经出现过重要高点。因此,未来两周2250点一线将成为多空争夺的主要区间,但从更长远看,还有继续后退的可能。

  多方观点的信达证券认为,短线有望止跌反弹。股指6月7日跌破了2300点整数关口,投资者信心受到挫伤。总之,通过降息来提振当前投资者的疲弱心态,还需要一个过程。降息意味着流动性更充裕,央行下调利率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日渐下滑的经济,对股市实质性提振作用不大。但是,在利好政策暖风频吹的背景下,股市有望在2240点附近止跌反弹。

  降息利好电力板块

  从机构的报告可以看出,本周电力板块最受机构青睐。广发证券(000776)认为,降息在行业中最有利于电力板块,将为电力板块2012年贡献利润近8.8亿元。中国人民银行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降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本次降息是2008年加息以来首次降息,并有望进入新一轮降息通道。这对背负高负债的电力行业无疑是煤价下降利好之后的另一大利好。2012年一季度,电力上市公司有息负债为8080亿元,根据降息25个基点,对于2012年电力上市公司可节约财务费用8.8亿元,相比去年电力行业净利润总额约有261.38亿而言,可提高行业净利润总额3.37%。

  同时认为,对于水电上市公司,此次调整增厚每股收益较大的依次为:黔源电力(002039)、郴电国际(600969)、桂东电力(600310)、桂冠电力(600236)和湖北能源(000883),对EPS增厚影响相对较小的明星电力(600101)和ST梅雁(600868)。其中此次基准利率的下调预计黔源电力业绩增厚明显,超过每股一毛钱以上。

  所以本次降息对黔源电力、国投电力(600886)、金山股份(600396)、长源电力(000966)、华银电力(600744)、华电国际(600027)业绩弹性最大。目前对火电公司业绩影响最大的因素仍为煤炭燃料成本的下降,另外结合发电量因素。因此,火电继续看好华电国际、皖能电力(000543)、*ST赣能(000899)、上海电力(600021)、华能国际(600011)、粤电力、宝新能源(000690)、穗恒运;水电看好黔源电力、桂冠电力。

  信贷资产证券化再开闸 中长期利好A股

  

  分析人士指出,本次试点把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明确纳入鼓励范围,是探索解决地方性政府债务的一种有效尝试,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对A股属于中长期利好

  近日,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此次仅首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额度就达500亿元,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等均被纳入基础资产池。此轮试点的基础资产种类进一步扩大,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也被纳入鼓励范围。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对银行股形成利好,而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大规模实施并有效解决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将中长期利好A股。

  放行合规平台贷款证券化

  近期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入池基础资产的选择要兼顾收益性和导向性,既要有稳定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又要注重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

  据悉,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起始于2005年。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2009年至今资产证券化进程基本停滞。银监会披露,截至2008年底,共有11家发起人进行了16单信贷证券化业务试点,发行总规模为667.85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此前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的基础资产大多为优质公司贷款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小。但此次监管机构扩大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等均被纳入基础资产池。此次的《通知》将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纳入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无疑为平台贷款的风险化解开辟了一条新路。另外可喜的是,监管层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同时,增加了“风险自留”的审慎性安排,要求银行购买5%的低收益分层结构产品,以实现内生信用增级。

  中长期利好A股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本次试点把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明确纳入鼓励范围,是探索解决地方性政府债务的一种有效尝试,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对A股是属于中长期利好。

  据统计, 截至5月末已有1078亿地方债到期,到8月底,2009年发行的2000亿地方债全部到期,而地方政府正在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以避免违约潮集中出现。相对于直接通过银行贷款偿还地方债,通过发行新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避免加重银行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过,地方发债仅是地方政府负债中的一小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才是最大的部分。实际上,房地产调控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大幅下滑,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这都使得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明显减弱。

  对此,长城证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从宏观而言着眼于扩大直接融资、降低银行体系风险,从微观而言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结构和增加信贷投放空间,合规平台贷款证券化获放行利好于银行板块,银行板块或面临整体性估值修复机会,而中长期看,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无论对国内经济和A股是属于中长期利好。”

  交银施罗德史伟:阶段性上涨行情可期

  史伟,英国雷丁大学经济学硕士。10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2001年至2002年在东方证券投资部从事行业研究,2003年至2008年在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和基金经理,其中2005年11月至2008年3 月担任华宝兴业动力组合(爱基,净值,资讯)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0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部副总经理,2009年4月10日起担任交银施罗德先锋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至今,并于2010年6月30日起兼任交银先锋(爱基,净值,资讯)基金基金经理至今。

  近日,外围市场动荡诱发股市大跌,一向对政策十分敏感的中国股市是否会遇到“政策失灵”?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史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去年股市创出新低点或已经是市场对所有利空消息的释放,外围市场对A股的影响也许是短期的。随着未来政府政策的不断加码,A股有望持续阶段性行情。

  前瞻性布局周期股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16日,交银施罗德旗下混合型基金交银主题今年以来业绩高达13.35%,在混合型基金中位列第二。交银先锋基金经理史伟表示,交银先锋以及他分管的另一只基金交银主题基金去年底开始对周期股的配置比例较大,成为今年以来基金业绩起飞的主要因素。

  根据2011年年报,交银先锋前十大重仓股中持有比例较高的地产股、水泥、机械、以及消费行业中的周期股白色家电等。在去年年末大盘创出新低之时重仓周期股,史伟表示,重仓周期股源于对未来经济走势和股市的判断。“做投资前瞻很重要,不能追随,追随往往没有超额收益。”史伟说,“前瞻三步也不行,作为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排名,布局太超前也不行,前瞻半步到一步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他进一步分析回顾,中国经济在去年已经开始步入衰退期,出口不振、内需萎缩、投资建设全线收紧,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的数据都比较差。不过他认为,中国经济的走势有着明显的政策烙印,政府政策往往是经济走势的“拐点”。“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经济有很强的政策执行力,股市容易在经济衰退的初期就见到底部。经济是在去年四季度开始衰退的,而股市是1月份见到2132点的阶段底部,时间上也非常匹配。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我已经感受到股市底部的信号,因此去年12月开始逐渐调高仓位。”

  史伟表示,之所以去年12月份资产配置偏向周期类股票,也是由于对经济的预判。“我们判断经济一定会复苏,而股市一定会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经济复苏时周期类复苏的程度和空间更大,因此我们去年12月份加大了地产、水泥、工程机械、有色、煤炭,甚至消费中的周期性行业家电都有所配置。这些周期性的股票奠定了超额收益的基础。”

  团队搭建效果初显

  除了交银先锋以外,我们看到交银旗下其他偏股基金以及固定收益类产品今年以来业绩表现均很抢眼,涨幅位居同类型产品前列。

  对此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总监项廷锋表示,交银基金近3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搭建、完善投研队伍,在原来交银自上而下研究力量突出的基础上,加大了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力量,目前这支投研团队的战斗力正日渐进入正轨。

  “交银基金前几年注重宏观经济研究,诸如投资时钟等理论,效果非常好。宏观经济的研究也历来是交银基金的强项。2010年以来在原来宏观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交银基金在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也加大了人员配置。”他表示,“除了宏观策略以外,交银基金有意识布局了其他研究队伍,例如深度研究、量化研究、固定收益研究、集中交易技术分析,3年来这些团队之间不断磨合,分工协作形成一股合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项廷锋同时表示,一个优秀的投研队伍如同一辆性能出色的跑车,人员团队的搭建只是完成了外部采购和组装的环节,至于跑车性能如何,还需要激励机制、科学的流程、团队文化等三个条件的“润滑剂”。“硬件配置齐全了,软性配置也需要跟上。交银投研体系是一支由各方优秀人才组成的战斗队伍,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在不同的分工业务中达到人尽其能。”

  项廷锋指出,依靠单个明星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虽然重要,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依靠团队和制度、流程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这个合力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业绩或是能够持续的。

  短期内持仓待涨

  史伟表示,近期政府出台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印证了此前他的判断。“政策出来之后短期内吸引了很多资金参与,从以往经验来看,这只是开始,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是大概率事件。股市如果回暖,周期性行业成为领涨急先锋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周期股可能的上涨,未来仍需密切关注周期股和非周期股之间的估值转换,这是市场自发的调整。”

  史伟认为,通胀是衡量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滞后的指标。只有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出现通胀。“只有回暖一定时间后,通胀才可能抬头。”

责任编辑:赵晋

热词:

  • 魔咒
  • 沪指
  • 股票型基金
  • 核裂变
  • A股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