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影评:《雨果》向电影致敬之外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4日 14: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深圳晚报

 



  

  吴菲

  生命荒凉、活得孤单,是人生在世最普遍最刻骨的感受。

  而让生命柔软生辉的好东西,书、书店、图书馆、电影、电影院、咖啡、鲜花、宠物小狗、互相恋慕的老人和青年,《雨果》里,全都有。

  打星:★★★★

  适合观影人群:孩子,爱梦幻的人,怀旧者,温情主义者,科技审美主义者,影史爱好者

  不适合观影人群:所谓“斯科塞斯风格”死忠粉、半生不熟的伪电影专业人士

  去看《雨果》没有包袱。我不太关心这是不是70岁的马丁·斯科塞斯首拍3D,也不觉得拍出过《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的导演去拍了个“儿童片”有什么不对,所谓“向传统电影辉煌过往致敬”的说法更是自“奥斯卡的3月”以来早就听得厌厌的了。

  空是杯子对万物最好的卑微,是被礼遇和恩典的前提。

  好电影应该有“丰富性”,就是弱水三千尽可取你的一瓢饮,用来泡好你的那杯茶。因“视觉最出色”被广泛赞誉的《雨果》,在我眼里,就更多是心灵的意义。

  12岁的雨果是孤儿,做钟表匠的父亲火灾中丧生后,管理车站钟表运转的伯父又酗酒失踪,热爱且善于修理的小雨果开始承担此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唯一连接。

  不知道什么原因,《雨果》的故事发生地是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剧中人却全是英国口音。不过,英国口音的孤儿感觉很对。孤儿原本就是英国文学一大经典主题。雨果惟一的朋友小女孩伊莎贝尔也没有父母。火车站带只大狗兢兢业业抓孤儿的带假肢的巡警也是孤儿院出身。

  斯科塞斯幼时曾患哮喘,不能与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或如电影中雨果那样躲在窗后看街市百态。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子。

  其实生命荒凉、活得孤孤单单,不正是人生在世最普遍最刻骨的感受吗?那甚至是亲人陪伴和片刻的温暖都不能根本解决的。电影里,小雨果在被要抓去孤儿院的最后一刻对巡警说:“我不知道我父亲为什么会死,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只能孤单,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去做事。这个,你应该能理解的呀。”

  雨果看到坏了没修好的东西就会不安,“感觉它们都停在半途,去不到原本要去的目标”。“那我的目标是什么?”他带伊莎贝尔到钟楼顶上指给她看他时常俯瞰的灯火巴黎,“我想象这世界是一架精确转动的机器,我相信自己绝不是多出来的零件。”

  这说的可是生命的意义呀,一个“儿童片”!说得多么本质,又多么好。

  还有其他让生命柔软生辉的好东西,书、书店、图书馆、电影、电影院、咖啡、鲜花、宠物小狗、互相恋慕的老人和青年,《雨果》里,全都有。

责任编辑:高士佳

热词: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