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看了罗兰艾默里奇的新片《匿名者》,虽然在颁奖季这部出自以一向灾难片见长导演之手的电影并没有受到主流奖项的青睐,坊间评价也毁誉参半,但对于电影期望值并不高的我在看完后还是被贯穿影片始终的一种颠覆性气质所震撼,我最终还是为这部“被忽略”的电影打出五星。
不得不说,《匿名者》的海报完全契合了整部影片阴郁的气质,只不过它更像对于电影的总结而非宣传,因此在招揽观众上略显乏力,我也是在看过电影后反观电影海报才对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稍有领悟。在四溅墨点中一个似乎被演绎而出的背影手握鹅毛笔,片名上方的提示语用虚拟语气说的十分明了,was Shakespeare a fraud,假如莎士比亚是个骗子?因为十分热爱莎翁的作品,以至于初看到这个问题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戏说者的痴人说梦,枕边常年放着一本哈姆雷特,大文豪,悲喜剧,似乎从来没有质疑过这些存在的真实性。
如果寄希望于电影的视角在于讨论知名作家的作品是否出自代笔枪手这样一个在当前社会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那恐怕抱此心理的观众要大失所望了,这不是一个把文学娱乐化的故事。世界远比一个莎士比亚大多了,皇位继承之争,与宫廷群像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比,文学未免太单纯也太干净了。《匿名者》中文学线与历史线的交汇是一位并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十七世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特意google了下伯爵的身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抒情诗人,未见作品传世。电影中的伯爵则更为传奇,不但被认为是女王的私生子,更与女王情投意合,上演一段乱伦之恋,所诞之子南安普顿伯爵又卷入宫廷叛乱之中。
当然我们得承认电影故事的戏说成分,爱德华碍于贵族身份寄名莎士比亚演出自己的戏剧作品只是故事核心之外的副线,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伊莉莎白晚年宫廷中那些错综复杂的斗争。诚然很多人或事都不可能用简单的好与坏作为评判标准,Cecil父子可谓女王首席政治顾问,阴谋和野心的世家用万全之策维系在各股势力中的一席之地,称得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在整部电影中我将这对父子视为大反派,但抽离出主观的判断,机关算尽未尝不是对朝不保夕的条件反射。
我真的太喜欢Edward这个角色,一个生错了年代与家庭的天生诗人,关于这个命题曾经无限纠结于李后主错生帝王家,也没有纠结出个所以。Edward之洒脱近乎偏执,偏执到悲情。镜头的焦点不止一次对准他沾满墨水的手指,命运却和这个嗜戏如命的伯爵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永远不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那些伟大的作品上。电影中的莎士比亚为人行事如同鼠辈,大学才子也一个个如同莽夫,我们当代人看来只能仰视的名字还原在电影中如许破烂不堪,他们身上市侩的气息在Edward爱戏如命歇斯底里式的疯狂前连用”卑鄙“二字都不为过,只有当我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故事时,那种郁结于心的厌恶感才会平静些许。作为出身贵族的文豪,注定自己的命运也归于笔下的悲剧,Edward弥留之际合起一部完成的《李尔王》,一戏成谶。
当电影结尾时Johnson对着Edward的妻子说,Edward所做的一切,甚至超越了伊莉莎白,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有些人,也许他们真的当得起被称作时代的声音,但他们本人却被历史遗忘。越来越不喜欢去评价历史的千秋功过,一来不生于斯自然也没有发言权,二来人之于历史太过渺小,短短几十春秋,且不说像我等小人物,就连莎翁又如何?关于那些永远没有答案的追问,真相若不是在远去的烟尘里消散,就是在地下沉睡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