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电影《人山人海》海报
斩获威尼斯银狮奖的《人山人海》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文艺片,用冷静克制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的底层浮世绘画卷。
展现中国底层的人性利器
本片在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上颇有可书之处。《人山人海》这个片名精准地概括寓意于其中,并传达出巨大的荒谬语境:每个中国人,都需面临个人与庞大到无法想象的社会总体之间的对抗,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无底线的相互激烈碰撞,交织出悲情的一瞬间,我们才能看清黑暗的当下以及自身的生存状况。是以影片在其纠结冷峻的黑色影像背后,依然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当下底层社会生活日常运作的真相,而其中,正反两个主角心中的戾气也成为一种人性利器,将无情的社会狠狠地割开一道口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山人海》是成功的,也是值得关怀现实的观众去观看并思索的,不然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也不会当着导演蔡尚君的面盛赞:“It’s powerful!”。蔡尚君导演剖析《人山人海》主题本意是“我想表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想通过对老铁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
不过,我们透过影片只观察到了一个底层草根老铁不向现实妥协的个例,但每个人该如何选择生活,在时代里得到还是丧失太多?依旧是未知混沌的,影片并没有给出有力的回答。
所以尴尬的是,《人山人海》这个成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是透过电影本身真正欲表述的追凶历程和主题打动观众,而是通过类纪录片式的冷峻风格折射出中国底层的浮世绘,还原了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获得了国外的盛誉,其影像本身蕴含的“富文本”并不能掩盖叙事不足和导演真正个人风格的缺失。同时还间接印证了那句话:“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日常发生的事情都那么不可思议,远远超过了现实主义电影所能想象的。”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但实质超出正常人类理解范围的中国人生活状态被转换成影像能镇住老外并拿到奖项毫不奇怪。(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人山人海》:“评委会为之深深打动,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
奖是拿了,但这类获奖的国产片频频轻视电影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只侧重讨巧的主题和现象先行的做法,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中国电影的水准?依旧让人心存疑问。
表现手法失衡
从《人山人海》故事线里追凶复仇的主线来看,本片本应是多种类型片—公路片加复仇片加悬疑片的混合体,但蔡尚君导演明显想尝试下不同的艺术探索,他采用去叙事化的方法去铺陈故事,至于本来属于这些类型片的精华呈现手段:悬念营造和戏剧冲突则完全摒弃,于是乎影片只能采用符号化角色,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和定机位,且压缩叙事空间等呈现手法。这部分造成了观众观影和理解上的困难。
单就《人山人海》的摄影、构图来说,都属一流,场景调度也不赖。但恰恰本片结尾的故事走向模糊不定,形式并没有起到最大的作用。反而长镜头、跟拍镜头,定机位的大量滥用使影片看上去风格大于内容,徒有其表。
人物动机失衡
《人山人海》原意本用陈建斌沉浸在角色里的情绪和气场来支撑整部戏,人物的构建和事件的发展完全使用动作和影像来表达,这个手法在影片开场是有效的,观众把注意力焦点紧紧凝聚在老铁内心巨大的复仇欲望上,(同理可以参考《老无所依》,这部影片也是以道德感模糊的人物为核心,正反双方的台词都不多,和《人山人海》里沉默寡言的老铁和没有台词的肖强相近)这类情节分散、人物极少说话的电影,其角色性格则只能通过展示其行事方式来加以展现,是纯视觉的人物性格塑造,人物的动机是促发行动,推动故事并产生高潮的发动机,但这须有个前提条件是:角色动机不动摇的可信性。
片中,老铁的动机,一:其反复不定的道德摇摆,一会儿是抢人机车的恶霸,一会是乐善好施的恩主,反差太大,没有彻底体现不择手段追凶的狠劲;二:到底是人,面对自己的私生子,难道他没有放弃追凶的心理,没有将自己儿子带回老家抚养成人的冲动?是什么让他这么执拗去为兄弟追凶却又抛下自己的亲生骨肉不管?
另外,还有细节上的不可信,也让本片失分不少,杀人时见不到血;老铁老婆孩子和母亲对丧失亲人没有足够的悲痛;追逐完假冒警察后回家探明真相然后再外出居然还能尾逐到假警察;警察筹钱给老铁;劳累一天的工人睡觉连鼾声都没有等等。
简而言之,有现象无挖掘,角色的动机不足为信,只能以角色外的力量生搬硬套或者想当然解决叙事上的动因,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故事的坚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