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17日 14: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聂丛笑)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积极就业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失业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局势整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

  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4735万人,比2002年增加628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比2002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增加人口由2002年的826万人减少至644万人。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2年的20.3%降至2011年的19.5%,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分地区看,东中西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2011年末,东部[1]人口为55445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1.4%;中部人口为42374万人,占31.6%,西部人口为36222万人,占27.0%,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11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年出生人口为1604万人,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2002-2011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3万人。

12002-2011年全国总人口变动情况
指标
总人口
(万人)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
率(‰)
出生人口
(万人)
死亡人口
(万人)
人口自然
增长(万人)
2002
128453 12.86 6.41 6.45 1647 821 826
2003
129227 12.41 6.40 6.01 1599 825 774
2004
129988 12.29 6.42 5.87 1593 832 761
2005
130756 12.40 6.51 5.89 1617 849 768
2006
131448 12.09 6.81 5.28 1584 892 692
2007
132129 12.10 6.93 5.17 1594 913 681
2008
132802 12.14 7.06 5.08 1608 935 673
2009
133450 11.95 7.08 4.87 1591 943 648
2010
134091 11.90 7.11 4.79 1592 951 641
2011
134735 11.93 7.14 4.79 1604 960 644
 

  

  从全国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2011年全国15-64岁人口首次超过十亿,达到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4.4%,比2002年增加了9981万人,比重增加了4.1个百分点。2002-2011年,15-64岁人口总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为1.17%。

22002年和2011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年龄段
人口数(万人)
比重(%)
2002年
2011年
2002年
2011年
0-14岁 28774 22164 22.4 16.5
15-64岁 90302 100283 70.3 74.4
65岁及以上 9377 12288 7.3 9.1
 

  

  (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8.9%,比2002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6.8%,比2002年降低了5.96个百分点,而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达到14.0%和38.8%。文盲率继续降低,2010年我国人口粗文盲率为4.08%,比2002年的9.16%下降了5.08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32002-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
年份
城镇人口数
(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
比重比上年提高
(百分点)
2002
50212 39.09 1.43
2003
52376 40.53 1.44
2004
54283 41.76 1.23
2005
56212 42.99 1.23
2006
58288 44.34 1.35
2007
60633 45.89 1.55
2008
62403 46.99 1.10
2009
64512 48.34 1.35
2010
66978 49.95 1.61
2011
69079 51.27 1.32

  分地区看,西部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东部,中部又快于西部。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7.0%和43.0%,与2010年相比,东中西分别上升1.1、1.7和1.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至2011年底,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的省份已达15个,湖北、山东、海南三省首次超过50%;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天津市城镇人口比重2011年首次超过80%。

  (四)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2011年我国人口婚姻状况仍保持相对稳定,呈现出未婚比例低、有配偶比例高、离婚比例低等基本特征。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比例为20.8%,初婚有配偶比例为70.8%,再婚有配偶比例为1.6%,离婚比例仅为1.3%,丧偶比例为5.5%。与2002年相比,有配偶比例、丧偶比例分别降低1.2和0.4个百分点,未婚比例、离婚比例分别增加了1.3和0.3个百分点。

  家庭户规模继续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2011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比2002年减少了0.37人。分城乡看,城镇平均家庭户规模不足3人,小于乡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随着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是目前最典型的家庭户类型,其占家庭户比重接近50%,其次是一代户和三代户,分别为35.4%和16.9%,四代及以上户占家庭户的0.7%。

  二、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成效,就业保持基本稳定

  (一)就业人员总量稳步增加

  201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的73280万人增加3140万人,年均增加348.9万人。其中,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002年的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累计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长超过4%;2011年末,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2002年的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累计减少7615万人,年均减少1.9%。

  

  (二)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随着就业人员总量进入稳定增长期,就业结构优化步伐明显加快。

  1、城镇就业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持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34.3%上升到2011年的47.0%。

  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提高。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提高。十六大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36640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6594万人,年均减少1116.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1568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2544万人,年均增加762.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2095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7282万人,年均增加702.7万人。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2年的50:21.4:28.6转变为2011年的34.8:29.5:35.7。第一产业年均下降约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上升0.8个百分点。

  

  3、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随着国家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政策的实施,非公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