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拆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也开始拆了,63年的文艺文化中心轰然倒塌之余,难免会引发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保护和回忆的争论。然而,公众批评在长影北影倒掉的同时,反过来思考这种毁灭能否为中国电影的进步带来推动?或许,北影的消失更多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变革和发展的一个拐点。
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拆迁,其实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企环境变革有着一定的相似程度。铁饭碗受到商业化进程的冲击灰飞烟灭,一批产能和绩效相对较差的老工业企业纷纷破产专制,“下岗”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流行词语。
同样,电影也是工业,随着近几年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商业动力渐渐盖过甚至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大锅饭”形式,一批批国营电影厂、地方电影厂纷纷面临亏损、破产的危机。在这样的前提下,商业杠杆下的优胜劣汰法则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甚至,难听一点说,或许在行业体制改革面前,北影的倒掉是必然的,就像当年破产改革的老国企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国企的破产为市场和社会带来的是人才的回流和就业的压力。而在如今的北影厂中,签约演员已经绝迹,商业化模式下,北影和长影的运作方式早已经沦为行业进程的一种累赘。
其实,在很多网民抨击北影被拆事件的同时,他们并不了解所谓的“北影厂”现在的状态。如今的北影厂早已丧失了往日的中国故事片产业基地之美誉,据北影方面的记录继2007年联合出品的影片《爱情呼叫转移》后,北影厂即没有自行发行制作的影片。仅仅依靠生产拷贝、转录、配音等影视后期工作维持生计。这样一个窘境中,“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金字儿招牌早已失去了光彩,即便是改名“北京电影胶片冲印厂”也无法与领域内纯商业机构相媲美。毕竟无论人才还是设备、技术,北影厂和他的历史一样沉重而古老。
去过北影厂大院的人想必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堂堂的北影厂院内,除了库房和主楼外,不见繁荣不见人气儿。恐怕除了每天清晨聚集在厂门外等活儿的临时演员们,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里了。除了主楼和库房外,如今的北影厂院内更多的是各种打着北影厂旗号的演艺培训公司、中介经纪公司、广告策划公司甚至还有美容美发培训学校。这其中还不乏一些借由北影厂名号收黑钱的皮包艺人经济。或许藏污纳垢有些夸张,但是如今的北影厂自身已经不再那么纯粹,文艺文化基地的旗帜背后是商业领域蛀虫们栖身的完美环境。如此玷污了曾经的国字招牌,还不如留的清誉在,拆得它一个干净。
或许对于中国电影、电影人、电影史来说,北京电影制片厂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文化符号”。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市场需求缺口的增加,电影领域的改革已经开始了,在商业化进程中华谊、博纳、小马奔腾等一批又一批新型电影企业的出现,让北影老国企性质中的慵懒和缓慢彻底的暴露了出来。在高效率高产能的生产节奏中,老北影的气质实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冗余。这样体制下的企业,倒掉是必然的,只不过偶然之处在于,他发生在中国电影文化事业的中心,北京。
体制转型,产业转型,企业转型,北影的拆掉意味着商业转型的大潮已经冲到了“老国企”的面前,或许看着这些老记忆老辉煌的倒掉,是一种阵痛,而阵痛之后的新生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目标。记住北影,记住长影,记住那个曾经为了国家荣誉拍片儿的年代,但缅怀不能成为中国电影前进的牵绊,向前看才是北影厂倒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