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理性看待国际粮价飙升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21日 11: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经济日报

 



  近期,国际粮价呈现上涨势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粮价在合理范围内变化是正常现象。应当注意的是,粮价上涨是一柄双刃剑,应当谨防未来农业成为高效益产业的情况下,国外粮价暴涨损害国内部分进口消费群体的利益——

  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国际玉米、小麦价格的累计涨幅达50%,涨幅最小的大豆期货价格也达到近三成。对此,有观点认为,国际粮价暴涨主要源自世界产粮大国的旱情、炒作资本借题发挥等因素,这种涨势必将传导至国内,带动我国粮价大幅上涨。

  且不说我国粮食“八连增”的供应基础,单单是近几年国家储备粮吞吐的作用和最低收购价制度,就足以消除短期内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的波动,进而稳定粮价,这种“传导论”的观点并不正确。

  从更深层次思考,“传导论”明显忽视了粮价的变动与粮食供求、种粮成本、国家调控政策、国际市场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关系,将国内外粮食市场简单绑定,粗略得出粮价上涨的结论,与真实情况相差很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食品品类中,粮食价格的同比涨幅从2010年底两位数的高位持续回落至3%左右。截至今年7月份,粮价同比涨幅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仅为0.09个百分点,目前环比涨幅仍在低位徘徊。

  我们说这一轮国际粮价上涨不会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粮食供给看,我国粮食作物自给率很高,对外依存度很低,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计算,处于95%以上的安全范围内。近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强有力的供给,有效抑制了粮价过快上涨。

  当然,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对国内并非完全没有影响。从谷物作物看,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玉米。在粮食需求方面,目前除去饲料业和口粮食用外,国内玉米增量大部分用于加工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口玉米用于生物燃料以及食用油加工。作为乙醇等生物燃料的重要原料,玉米成为一些地区依靠非粮食加工业创造余粮价值的首选。2010年我国玉米加工企业产能超过6700万吨,比5年前增加60%以上。一方面是粮食加工业落后产能过剩,粮食有效利用率低,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具有较高产能利用率的优质产能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各地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项目趋之若鹜,甚至不惜从国外进口玉米,扩大加工规模。

  这些“没用好粮食,没用足粮食”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粮食安全隐患,也增加了粮价飙升的压力。为此,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2011年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的专项通知》等多个文件。在国内通胀压力背景下,这些举措不但控制了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促使粮食加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而且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

  从种粮成本看,世界能源价格仍将高企,成本上涨的因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趋势并不具备瞬间传导性。例如,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持续减少,全球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价格快速提高。加上土地价格和物流成本正处于上升通道,农业土地流转费用和用地成本正持续攀升。但这些因素相对于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来说,不具有突发性,很难瞬间传导。加上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相对稳定的成本水平,不可能瞬间导致全球粮食主产区价格暴涨暴跌,更不会短期牵连国内粮价。

  从粮食流通体制建设看,我国早就建立起粮食储备制度和最低收购价制度,一旦粮价飙升,可通过竞拍储备粮平抑粮价,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不仅如此,限制出口、税收调节、化肥限价、各项强农惠农补贴等措施,以及其他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政策,在抑制粮食价格过快上涨、保护低收入群体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粮食也是商品。在2004年我国完全放开粮食市场流通后,粮食价格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在合理范围内变化是正常现象。应当注意的是,粮价上涨是一柄双刃剑,应当谨防未来农业成为高效益产业的情况下,国外粮价暴涨损害国内部分进口消费群体的利益。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