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电影

影评:《黑暗骑士崛起》 诗到语言为止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27日 10: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东方早报

 



  8月27日(下周一),两部超级英雄片《超凡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和《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将联袂登陆国内影院。先不论被延长的国产片保护月,也不说这样的安排被外媒指摘是刻意挑动两部好莱坞大片恶斗好让国产片最终渔翁得利,对于普通的影迷来说,两个超级英雄的归来似乎才意味着暑期档真正到来——爆米花和冷气,超级英雄和大坏蛋,动作和场面,眼睛和情感的过山车。

  一部是重启之作。新版《蜘蛛侠》没有了我们曾经熟悉的托比-马奎尔和克里斯汀-邓斯特,新的蜘蛛侠和蜘蛛女都是前途无量的电影界新秀。超凡蜘蛛侠的扮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曾经是《社交网络》中那个被背叛的创业伙伴。而新任蜘蛛女是在《帮助》中瞪大双眼的作家艾玛-斯通。故事的整个发展被导演马克-韦布推到了最初——当彼得-帕克在高中时意外获得蜘蛛侠的能力;他开始初恋。这是一部3D影片,而用导演韦布的话来说,大尺度、大转向和高速度是他对于3D的理解。

  另一部是终曲。当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的时候,他的创作野心就昭然若揭。这是被誉为超级英雄片中的里程碑系列,对于主人公复杂心理的探究,使得这个系列的气质不同任何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而在美国首映时发生的影院枪击事件,又使得这部影片更是站上风口浪尖。终曲的排场就是比序曲来得大,一众奥斯卡获奖明星助阵,上千人的华尔街大战,使得在美国此片的IMAX 2D版也颇为风靡。

  无论开始和结束,超级英雄片始终在循环生产,超级英雄也将再次在中国影院攻城略地。

  评《黑暗骑士崛起》

  诗到语言为止?

  励小东

  这是一部让你在散场时很激动、第二天回想起来却感觉有些平淡的电影。它不是一部烂片,但对诺兰有所期待的影迷分子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他那招牌式的叙事技艺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看大量宣传品的观众有福了,因为就像有些苛评所说:“正片就像预告片的加长版。”《黑暗骑士崛起》的情节可能会让人想起小时候看的“奥特曼打怪兽”:奥特曼先是按部就班地被怪兽虐待一通,然后“绝地反击”,射出激光了事。蝙蝠侠与此次新登场的大反派贝恩也是如此,他们总共只交手两回合,第一个回合里蝙蝠侠如羔羊般饱受凌虐,第二个回合里蝙蝠侠则痛殴贝恩取得胜利。

  问题出在第二幕。《黑暗骑士崛起》具有经典的三幕结构:冗长的第一幕交代猫女、罗宾、米兰达等新角色的出场,到贝恩占领城市、打断蝙蝠侠的腰并将其囚禁于监狱结束;第二幕则是贝恩在歌谭市建立新秩序并设置核弹、蝙蝠侠爬出监狱的高墙;第三幕便是蝙蝠侠回到歌谭、解救城市于核弹危机。

  影片花了太多的笔墨在铺垫上,观众必须聚精会神紧跟节奏,才能搞清楚贝恩如何夺取“政权”、制造核弹,以及如何解除核弹。而蝙蝠侠大部分时间里都在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爬墙(没错,真的是用爬墙的方式越狱!)。还好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在那里爬,换作别人,观众说不定早就开始玩手机发微博了。

  在蝙蝠侠爬墙过程中,汉斯-季默的音乐“哐哐”作响,配以囚犯们充满仪式感的号子声。显然诺兰被某种“凤凰涅槃”的概念所吸引。可是,在没有足够情节支撑、仅靠一个空降的狱友在那里叨念几句“只有没有希望才能不绝望”“恐惧给人力量”等听上去很玄乎的台词,“重生”的时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感染力。蝙蝠侠的内心变化模棱两可不说,他对人生的新发现、他的“性格成长”,与他最后去反击贝恩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这种伪“动作”削弱了故事的力量,第二幕明显薄弱。

  很多编剧都承认,第二幕最难写,也最容易失手,但第二幕却最为重要,充满发现与悬念的一幕,好电影都具有丰满而浑然天成的第二幕。就广受吹捧的蝙蝠侠系列上一集《黑暗骑士》来说,蝙蝠侠在第二幕里可忙坏了,他既要与小丑五次三番斗智斗勇,还要深陷于一场三角恋。第二幕以蝙蝠侠不得不在女友瑞秋和情敌哈维-登特之间做出抉择为高潮,并在哈维-登特由“歌谭市的良心”堕落为“魔鬼”时落幕。其间,小丑疯狂而狰狞的形象渐渐成形,他那一套“反社会”的概念也展现全貌。

  所谓正邪之争,其精彩程度往往取决于概念之争,在戏剧中,毁灭一座城有时候并不比毁灭一个人更来得惊心动魄。在《黑暗骑士崛起》中,蝙蝠侠一见贝恩就是大打出手,虽然第一幕结尾处长达五分钟、无配乐的纯暴力场面令人印象深刻,但相比之下,蝙蝠侠与小丑之间几个极具煽动性的对话场面则更加使人震撼。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之所以名垂影史,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独特角色,而汤姆-哈迪所扮演的贝恩只能不时喊出一些口号性质的台词,是在各种电影里都能找到的图具蛮力的肌肉男,其内心缺乏纵深与层次。

  很多人试图指出影片中某些片段的“政治隐射”,以寻求心理安慰——“我看的不是一部肤浅的商业片”。的确,贝恩炮击歌谭市监狱的大门,释放数千因“登特法案”而被关押的囚犯的场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而其后建立的“人民法庭”粗暴审判歌谭政商界要人的戏份,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历史事件。但影片也止步于此了,这些线索都随着核弹的解除而不了了之,就像整个好莱坞的政治态度自相矛盾一样,主创人员的价值判断也显得有些语焉不详。

  蝙蝠侠究竟在为一群什么样的市民而战?在贝恩领导的这场“革命”中,参与暴乱的人们只是在一串快剪中一闪而过,“民众”这一角色在本片里面目模糊。而坏人终究是坏人,贝恩还是要毁灭城市,如果他并不引爆核弹,真的是想要通过暴力手段建立一个新秩序吗?蝙蝠侠还需要战斗吗?显然这样的讨论过于庞大,超出了一个主流商业娱乐大片的承载范围。直觉中我们知道,我们无法既要求一部影片“造梦”于人,又要求它深刻。

  千万不要以为诸如“你(蝙蝠侠)一直在维护的是歌谭的腐败”“你们富人穷奢极欲,却不肯分穷人一杯羹”“当体制不能保护我们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英雄”的台词是在玩概念,因为这些“深刻”的话语其实与主线叙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只是一些装点影片的符号,帮助人们觉得自己的感动不那么廉价。

  所以,不要自欺欺人,把自己从符号分析中解放出来吧,你看的不是肯-洛奇的电影也不是《资本论》,你看的真的只是一部超级英雄商业片,别无其他。

  作家韩东在诗坛搞“断裂”运动时,曾提出一个口号: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现在可以用来为本片辩护了。观众的观影快感来自画面与声音营造出的纯粹的感官刺激,来自蝙蝠侠那帅到爆的摩托车和屌到爆的飞机,来自传说中的IMAX画面(尽管要忍受画幅不断地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变换),或者来自汉斯-季默那震颤心扉的配乐……却唯独不会来自故事。

  不得不承认,诺兰这一次倾心营造的末日场景可以用“宏大”乃至“华丽”来形容,他和观众都陶醉于此,也迷失于此。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奇观”的胜利,还是“电影”的胜利。

  影片末尾,布鲁斯-韦恩开着蝙蝠战机带着核弹飞向海面,此行有去无回,我注意到身边一个十几岁的香港男孩不断地用手抹眼泪。一部超级英雄片能让一个男孩感动落泪,传递些最基本的爱憎观,已然是得道升天了,还能期待它什么呢?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