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收藏

收藏投资一夜暴富只是传说 "捡漏"可遇不可求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14日 07: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年一度的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悉数登场,各路藏家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在新的收藏季有所斩获。如今,收藏已不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享受和一种新的投资方向。但是,投资收藏也存有较大风险,作为一个收藏新人,如何积累经验、调整心态、规避风险,稳妥涉足这个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夜暴富”:只是传说

  古玩收藏日渐火热,不可避免地与“利”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一件古玩的价格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为物主带来丰厚利润;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你今天有可能“捡漏”暴富,明天也有可能因“打眼”而倾家荡产。当古玩收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由一种单纯的爱好变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式时,相应地就产生了投资风险,而且同其他投资一样,利润越高,风险越大。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不仅是普通民间藏品展,就是一些著名藏家打造的民间收藏馆,也有藏品身份遭到质疑“收藏者总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值千金,而忽略了藏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因素。”一位瓷器鉴定专家说,他参加了多次民间鉴宝活动,很多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多数爱好者的藏品都是假的。

  虽说目前古玩市场上赝品严重泛滥,但仍有很多外行人钟情于收藏,主要是因为总幻想能一夜暴富。一些初入行的人总想着花几百元就能买到“袁大头”签字版银元,几千元能买到清三代的官窑瓷器,这种长期在收藏误区里陷着的人还不在少数。因此,花了十几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攒了一屋子假货的大有人在。

  我国近代以来历经战乱、困难时期“文革”等特殊历史阶段,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宝物能流传至今。因此,收藏者在进入收藏市场时要摒弃“一夜暴富”的心理,认真学习收藏知识,牢记“三多一少”,即多看、多听、多聊、少买。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在不断收藏实践中得到一定的积累和提高,然后逐步向投资发展。古玩文物范围广、种类多,应根据个人爱好先选择两至三个类别作为收藏主体,集中精力研究相关知识,让收藏少些浮躁,有朝一日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而不是一个跟风者。

  “捡漏”:可遇不可求

  收藏圈一直有“捡漏”之说。捡漏———讲明白一点,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或藏品,而卖家却往往是不知情的。

  对收藏爱好者来说,能在多如牛毛的伪劣藏品里捡到一件价值颇高的东西可谓是天大的乐事。但捡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具备过人的胆识和超强的眼力才可能企及,刚步入古玩行的人就想捡漏,那机会基本等于零。初涉收藏圈的人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玩收藏,不盲目迷恋各种“捡漏”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大多是诱人上当的。说白了,捡漏其实是一种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初入行的人与其老想着“捡漏”,还不如多学点收藏知识,多做点艺术品投资,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超前的、不同于常人观念,能够较准确地判断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人,从而买入具有升值潜力的藏品。这种投资体现在购入一些“冷名头”的作品,或是一些有升值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

  搞收藏的获利机会其实还是不少的,古玩界一直存在某一时期的藏品偏好及不同时期和地域带来的价格差别。以书画为例,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在中国乃至海外都是公认的大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硬通货”,圈内行情十分坚挺。而一些省、市地方上的名家的作品,则存在地域性的影响,在本地更容易受到追捧也更容易变现,而在其他地方收藏者就不太“认”。

  以瓷器为例,按常规,窑口产地瓷价格相对低些,比如景德镇的宋代影青普通碗盘(不是湖田窑),每件就数百元左右,而在北方则可以卖到上千元,品相稍好的可达到二、三千元。再如,现在江苏、浙江、江西一带藏家看好浅绛彩瓷,有人便到西北、东北等地淘货,拿到南方来销售,扣除差旅费用,获利仍较为可观。对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投资才应该是正道。

  最后需重申的是,收藏投资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古玩市场上假货、赝品混迹其间,一不小心就会走眼上当。所以,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开始以小件精品入手比较稳妥,不至于遭受较大损失。等自己具备了相当的鉴赏能力后,遇到物有所值的好东西,就要舍得花一定的代价买入,否则将错失精品,丧失赢利的机会。

  专家:有真有假 不可盲从

  收藏市场异常火暴,除了近年来大量增加的收藏爱好者外,更多的却是对古董文物一窍不通或只略懂皮毛的抱有“捡漏”心理之人。这些新人一旦买了件自以为值钱的“珍品”,便四处找专家鉴定。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鉴定估价活动所请的专家,多为各大博物馆、高校或相关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于鉴定评估宝物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其权威性毋庸置疑。然而,值得提醒的是,研究人员并非拍卖从业人员或古董商,其研究的是文物,而不是市场行情,那么,他们所给出宝物的市场价格是否能代表眼下的“行市”、是否具有市场权威性就很值得怀疑。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收藏爱好者千万不能盲目追随专家的“鉴宝”估价。曾有某位专家对一只犀角杯给出了6位数的“参考价”,很快就有不少人去地摊上觅犀角杯。目前百姓收藏投资欲望强,如果不言明利害,斥千金买假货,那恐怕比选错股票“割肉”还惨。

  还有一类心术不正的伪专家,为了赚取不菲的鉴定费,对收藏爱好者拿去鉴定的藏品,无论优劣真伪,一律鉴定为“珍品”,还煞有介事地出具“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如前几年某地举办的一次大型收藏品展览会中,一件由专家鉴定过的开价300万元的“康熙龙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收藏爱好者观摩后说,这件龙袍手工不精,完全没有缂丝的技法,龙的造型也不对,缺少应有的气势,只是一件普通的刺绣衣物而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看过该展览后说“本次展览上的众多书画作品,基本上没有真迹。”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古玩市场上赝品泛滥成灾,而专家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收藏爱好者对各类专家的鉴定还应多长个心眼,既要尊重专家,但又不可盲目迷信专家。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