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图书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距离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14日 10: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作 者:金伯扬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距离有多远?

  有人说,很简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无非就是一个品牌和一个LOGO的距离。以前是给别人代工生产,现在贴上自己的品牌;以前做出口生意,现在做国内市场,产品还是自己的,质量同样也是符合国际标准,市场也将会是自己的。

  如果你是OEM工厂的老板,如果你是这个思路,那提醒你一句:你最好断了做品牌的念头,如果你不信,那你的品牌之路,注定是死亡之路。

  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做过品牌转型的工厂老板,他们都有一个切肤之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其间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

  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烧了大把的钱后折戈而返,品牌之路成为心中永远的痛,转型成功者寥寥无几。

  代工工厂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有一句话也许你不认同,但是现实状况就是这么残酷 对绝大多数工厂而言,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

  有很多工厂死在了等待的路上。从2011年开始,媒体不断报道的多地企业的倒闭潮,大部分就是传统的工厂企业。我们没有去考证那些报道,也不想列举相关的数字。不过,从珠江三角洲的工厂生存现状来看,就知道媒体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制造业集群区域的工厂关门倒闭的案例,远远比媒体报道的悲壮,也更加让人沮丧。

  命运的转折开始于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的出口型工厂是最直接的连带震动者。有一个老板比喻工厂是“受挤压的夹心层”,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涨,下游国外品牌的消费市场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影响到消费市场。而面对消费者,产品的价格又不能随便提高,国外品牌商的首要策略就是压低OEM工厂的出厂价。来自上下游的同时挤压,让工厂喘不过气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持续升值,能源、劳动力成本一涨再涨,中国代工工厂的竞争优势日趋下降。

  赶订单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即使用足了机器、用尽了人力,甚至需要找其他的工厂进行外包,工厂也做不完纷至沓来的国外订单。收益上的繁荣景象和内心的幸福,很快就掩盖了管理上的不足。大部分工厂老板丝毫不会怀疑“明天会更美好” 不断扩充工厂规模,对工厂中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却怠于多费心力。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代工模式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让世界认识到了“MADE IN CHINA”。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当订单的数量和价格均出现下滑的时候,工厂老板们才发现寒风来袭,不过,这时大家的感觉只是打个喷嚏而已,并没有太在意。而接下来的气温直降,让很多老板发现原来这是一场难以治愈的重感冒。变化没有预兆,却让人无法抗拒,不少人措手不及,甚至有人束手无策。

  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尽管实行的是粗放式、原生态的管理,可观的利润让管理上的漏洞成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市场出现逆转,订单数量锐减,价格不断走低,招工成为难题 各种困境集中在一起时,工厂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便暴露无遗,直接后果就是利润出现赤字,威胁到工厂的生存。

  出口持续低迷,成本居高不下,传统制造业承受着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最大的经营压力。很多企业采取收缩战略以图自保,通常的做法是:缩减生产规模、保留研发机构和行政办公机构,等待形势好转。

  OEM工厂面临的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有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以代工为模式的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面临着战略转型的紧迫性。

  无论是被迫转型,还是主动转型,战略转型势在必行。那么,怎么转型?转型到哪里去?转型能够成功吗?任何一个工厂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都将面对一个“阵痛”的转型期。

  思路决定出路。

  有些企业害怕“阵痛”,或苦于找不到止痛的方法,于是,选择了关闭工厂,彻底退出制造业。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这种做法不是战略转型,应该是失败。

  有些企业转型为精细化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在生产流程、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等方面苦下内功。扎根在制造业的土地之上,通过精细化的基础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有些企业将注意力向产业链的下游转移,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型为生产者、品牌拥有者以及市场运营者,在终端消费市场与对手一决高下,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

  工厂的品牌之路,是希望之路,同时也是风险之路。

  很多工厂并没有弄明白做品牌的规则,没有研究做品牌的核心内容,而是匆忙抽调一批人马,成立品牌部,将自有品牌快速撒向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快速上阵,旋即全军覆没。

  因此,那些“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转型成功的企业,其经历显得难能可贵,其转型的思路和路径方显得意义非凡。

  本书以“亲亲我”作为案例,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和思考:工厂如何转型做品牌、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做电子商务,并且从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了分析。

  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更多的中国创造屹立于世界市场,中国力量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中国品牌塑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愿拙作能够给您带来一点启示。(文章有删改)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