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收藏

浙图古籍普查:一人一年能录入千余套古籍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21日 07: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钱江晚报

 



  在最近的古籍普查中,浙江图书馆发现了一部由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批校、题跋的珍稀古籍善本——《吴都文粹续集》。在艺术拍卖市场上,它的价格至少上亿。这样庸俗的说法后面,是古籍善本令人醉心的价值所在。

  浙江图书馆,最近几年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古籍普查抢救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古籍全面普查,这还是第一回。”浙图副馆长徐晓军说,这次普查从2007年开始,2009年起使用网络普查平台全面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差不多可以完成全省善本的普查。

  这是我们的又一个基层联系点。近年来,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孜孜以求,浙江图书馆更是接连推出亲民举措,而这些,本报都有幸记录——2003年,浙江盲人图书馆开馆,至今已为2万多名视障读者提供了服务;2006年6月起,浙图对读者实行基本服务免费,成为全国首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图书馆;2007年底,浙图取消借书证工本费和年费;2011年,又取消了自修室象征性的1元门票……

  昨天,记者再度走进浙图,从古籍普查部和文澜讲坛工作人员的身上,探寻他们对文化理想的那份坚持。

  周聿丹:整理古籍,那是份绝对精致的活儿

  古籍部副主任陈谊说,因为浙江省古籍普查中心也设在浙图,主要工作由浙图古籍部负责。这样一来,浙图馆藏古籍的一审,全省古籍的二审,除了少数馆外专家外,担子都挑在专职负责古籍普查的7个人肩上。

  浙图藏有84万册各类古籍,两个博士、三个硕士、两个本科毕业生,7个人眼下的工作,就是“对付”这些书。

  为了规范流程,古籍部自己编写了一部普查手册,还发明了一种使用单反相机的书影拍摄设备。其中,后者已经推广到全国很多图书馆。

  记者看到,周聿丹坐在电脑前,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翻着古书,一边在网上的古籍普查平台,录入古籍的索书号、作者、版本、装帧、装具……“一共13项98个空格,要一个个填满。”

  这些虽繁琐,但与等级评定比起来,还算是小意思。

  “根据年代、作者、制作方法、纸张类型、学术价值、校跋、存世数量等等因素,古籍可以分成49个等级。”周聿丹说,想把等级写对了,可不是光花时间就行的,得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这样的工作,只能是精雕细琢。周聿丹透露,一个人一年能录入大约1000余套古籍,平均每个工作日5套。

  单骅:受过读者冤枉气,但感觉更多的是温暖

  如果说周聿丹是在与世界最绝缘的地方坚持,那么另一位工作人员就是在与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坚持她的文化理想。

  每逢周末上午,浙图二楼报告厅文澜讲坛开讲之时,都少不了单骅的忙前忙后——陪同主讲老师,发放或回收问卷单,递送矿泉水,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类疑问。

  “我们这个岗位,既要拿笔杆子,又要拿扫把,什么都得干。”单骅笑着说。

  “文澜讲坛”这块金字招牌,从2002年挂出来,至今已有10年。去年年初调来参与文澜讲坛工作的单骅,短短一年半时间,已经接待过不少名家——王蒙、孟京辉、廖一梅、易中天、马原、周国平、孙立群、闾丘露薇……

  在文澜讲坛,单骅头一回开工,接待的是一位《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杨雨讲李清照的词,当场诵读《声声慢》,那韵味,那节奏,真是绝了。”这样的交流场景,让单骅震撼不已。

  单骅也遇到过下马威。“去年5月,北京邮电大学的赵玉平老师来讲人生智慧,因为飞机晚点了4个多小时,这场讲座只得临时取消。”

  单骅说,当时她接到电话时,心就像“掉进了冰窟窿”,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读者期待的眼神。副馆长贾晓东拍板,马上群发短信通知会员。然后,在原定时间前,贾晓东、读者活动推广部主任陈瑛和单骅一起等在报告厅,接待前来听讲座的读者,一一道歉。

  “来了二三十人吧,有几位大伯很生气,贾副馆长好言相劝,告诉他们第二天是王蒙的讲座,请他们早一些来占位子。”

  第二天,报告厅的门还未开,人们就早早从四面八方赶来。500多个座位满了,年轻人干脆席地而坐,还有一位大妈从菜篮子里抽出一把折叠小凳,台下水泄不通。这一幕,后来在易中天、周国平、马原等人的讲坛现场一次次重现。

  在讲坛现场,大妈们一见到单骅,会喊她“小单啊!”亲切得像呼唤自家侄女,然后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虽然周末没法带女儿去上才艺课,但在图书馆里,我依旧找得到家的温暖。”单骅笑道。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