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百年“泊头火柴”沉沦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21日 0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刘锟

  工艺略显粗糙,但价格仅5分钱一盒的“泊头火柴”最终没能搏过市场。日前,随着河北泊头火柴公司最后一批设备和存货以246万元落锤拍卖,这家创办于1912年的百年老企寿终正寝。作为曾经改变国人用“洋火”历史的企业,亚洲做大的火柴生产商缘何最终没能摆脱倒闭的宿命?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最终落得倒闭的结局,除了产品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外,背后更反映出体制性因素的束缚。

  资料显示,直到破产倒闭,这家企业一直没有解决体制问题,这也成为掣肘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体制的“沐浴”下,上世纪80年代末泊头火柴达到发展顶峰,职工将近3000人,人均月工资和奖金200多元,成为泊头城的“金饭碗”。进入90年代后,随着打火机、电子打火机等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出现,火柴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然而,笔者认为,泊头火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翻看泊头火柴的历史,曾经的辉煌虽然佑于体制的统购包销,但如今的倒闭却也败于行政对经营自主权的干预。在90年代中期,企业陷入困境时,曾想通过市场化经营,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然而,当地相关部门却以火柴是计划商品为由,将包销价格严重压低,这无疑让企业丧失了创新改进的动力;另一次与瑞典火柴集团的合作也因行政干预意外流产,原因是“民族品牌不能被外国人控制”,风骨够硬,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逆市场潮流必自食其果,倒闭也就在情理之中。

  有人说,火柴厂倒闭无关乎行政因素,这年头谁还用火柴,倒闭在所难免?其实不然,就像广播的产生没有让报纸消亡,电视的诞生没有让广播消逝一样,任何一种形式只要合理,都可以相融共生。现在民用火柴的市场份额是在下降,但创意火柴产品却在直线上升,占据市场80%的份额。假如,当时企业大胆推进市场化发展步伐,创新也许会在泊头火柴产生,带有更多创意性、复古式、高端化的产品也许会成为泊头火柴的另一种身影;假如,当时与瑞典的合作能够成功,泊头火柴也许能够走出国门,也未可知。

  “百年泊头”的悲剧启示在于:“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也许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扶持。在市场经济下,行政的干预是越少越好,干预越多无疑让企业的束缚就越大,当把企业的手脚都束缚了,何谈企业发展,哪来市场经济活力。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