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尚文

山东推进水下考古 拟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12日 14: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大众日报

 



  

  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青花瓷瓶

  近日,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水下考古正式启动,由国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单位的12名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已被列为大运河申遗点的微山南阳湖中运道及其现存的利建闸进行物理扫描探测和水下考古勘察,为微山南阳湖中运道申遗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实物资料。

  据悉,这是国内第一次开展运河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有助于对我国大运河水下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我省水下考古工作。

  山东是中国水下考古发源地之一

  “水下考古事业在山东兴起得比较早,甚至从一定层次上讲山东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源地之一。”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

  早在1979年,国家水下考古事业还未起步时,青岛市博物馆就曾组织潜水员在琅琊台鸭岛附近打捞明代青花瓷30余件。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1989年至1990年国家举办的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训班设在了青岛。至今举办的全部六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其中有三期在山东举办或实习。分别是1989年至1990第一期在青岛举办,2007年第四期在青岛鸭岛沉船遗址实习,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首期水下考古培训班选在烟台实习。20多年来,山东省借助国家力量,先后培养了9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较强的专业化的水下考古队伍,并对山东沿海进行过多次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发掘工作。

  1991年、1992年、1998年国家博物馆组织山东、福建等地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三次对长岛地区的各个岛屿进行重点调查。在小黑山岛附近海域发现了汉代遗物,在庙岛西海塘等几个地点发现有宋、元、明、清时期水下文物和数片岳石文化、龙山文化陶片。在老东礁的西坡,潜水作业时发现有宋元一直到明清时期的文物。2000—2008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又先后对青岛的胶南市琅琊台海域、黄岛区薛家岛海域宋金海战遗址、即墨市丰城镇金口古周边港海域和田横镇横门湾及驴岛周边海域等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第四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实习,对琅琊台鸭岛沉船遗址进行了发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水下文物普查第一次作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分支,得到了高度重视。2009—2010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青岛市文物局,调集山东及全国其他省市水下考古力量,共同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沿海水下普查考古工作队。调查水下疑似点30余处,确认沉船遗址2处,线索14处,其中烟台市牟平区蛤堆后沉船遗址更是入选“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丰富

  山东北临渤海,南接黄海,拥有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至今在我省辽阔的海域和内陆水域仍保存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它们和分布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一样珍贵。

  考古发现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山东沿海居民已经开始出海渔猎或航行。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远海鱼类——蓝点马鲛,长岛县上世纪出水的岳石文化陶甗和陶罐就证明了这一点。商周时期,居住在山东半岛的东夷人更是我国海上交通的先行者,以至于使齐国成为海上大国,“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孔子亦想“乘桴浮于海”。山东北部的黄、腄,南部的琅琊港是当时的重要港口,尤其是琅琊港,自春秋开始已是一处渔盐业兴隆、人文荟萃的地方,并且还是沿海南北航路的中枢港口,著名的“齐吴海战”在这里发生。秦汉时期,航海业处于初创时期,秦始皇四次巡海,三次到山东沿海港口,并下令扩建琅琊港,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远航。汉武帝七次巡海,数次登临山东诸港,并开辟了由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朝鲜半岛通往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宋时期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山东的登州港和密州板桥镇是当时两个重要的港口。登州港承先秦黄、腄港而发展,且登州辖区是全国丝麻织品的中心产地之一,使得登州港发展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唐及北宋前期,登州是北方最大港口。当时从登州通向海外及沿海各地的航线达到四条,其繁荣程度可见一斑。密州板桥镇是宋代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它是宋代的一处国内外商品交换集散地,亦是宋代北方通高丽的重要港口。截止南宋前期,山东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另外,历史上著名的宋金海战就发生在薛家岛海域。

  元代由于运河河道一度淤塞,海运成为元朝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1309年,运粮246万石(约合12.3万吨),1392年,达352万石(约合17.6万吨),主要航线就有三次变更,可见其重要。明代为了向辽东、北京运送粮食,更是增开了蓬莱、掖县至辽东、天津至辽东的两条航线。虽然后来明、清两代时常罢黜海运,实行海禁政策,但是民间的南北海上贸易却并没有因为官府的禁止而停止,相反每年南北交易的民间船只和通往日本、朝鲜的货船却逐年增加,烟台、金口、青岛口等港湾仍是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和南北贸易的中心。

  除了海运,内河航运更是蓬勃发展。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向华北转移。为保证漕运畅通、南北交流,元朝始开会通河,将大运河裁弯取直贯通南北,明清时期又不断完缮。大运河山东段为中央王朝的南粮北调、维护统一以及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过十分重要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运河的畅通,扩大了山东运河区域的对外交流,改变了运河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运河沿线工商业城镇的崛起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全省水下遗产保护驶入快车道

  近几年,我国加快了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继2009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宁波、青岛、武汉、福建四地也相继设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其中我省青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已正式挂牌,成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统一部署的三个区域性保护中心之一,未来将承担协助制定黄、渤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做好黄、渤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和保护工作,并参与全国性的重大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开展出水文物保护、展示、研究等科研工作。

  2011年,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第三阶段的实习和结业典礼都选择在青岛举行,包括来自我省三名学员在内的19名学员顺利结业,为水下考古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行业,需要协调文物和海洋、边防、海军等多个部门和单位,跨区域作业、跨部门联系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难度。为加快推进我省水下考古工作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去年发布的《山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水下考古被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在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签署的《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和省文物局2012年工作要点中,推动成立山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成立山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做大做强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具体行动和保障,有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山东海洋文化、内水文明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国家重大课题,对提升山东水下考古学水平、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推动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禚柏红 许鑫)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