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尚文

中国油画的诗情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26日 14: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北京日报

 



  

  《两座山》 朝戈

  

  《飞雪》 詹建俊

  

  《卓玛的世界》 张祖英

  

  《一个朋友的肖像》 靳尚谊

  

  《在山中》 章晓明

  

  《蓝蓝的天空》 詹建俊

  

  《白玉兰四条屏》 靳之林

  伦敦奥运会期间,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中国油画艺术展”曾亮相在伦敦举办的“北京文化周”系列活动。汇聚了中国油画界老中青三代画家的百余件优秀作品,首次大规模将中国油画艺术送出国门,且受到伦敦市民和奥运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近日,“中国油画艺术展”归国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以飨国内观众。其中,不乏靳尚谊、詹建俊等国内60多位知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此次展览,包括了中国当今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意在用油画艺术的形式向奥运观众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风采。作为老一代油画家的代表,靳尚谊、詹建俊等无疑对中国油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秉承徐悲鸿、吴作人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传统,在关注现实、表现现实创作思想的指引下,成为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代表。靳尚谊新作《一个朋友的肖像》在延续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精致典雅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的风格。而詹建俊的《蓝蓝的天空》依然是富有寓意的主题性创作。

  在美术评论家尚辉看来,这一代画家使移植而来的油画更加深入地转化为本土性的造型艺术,他们在表现历史与现实主题的过程中,不仅创作了一批彪炳史册的巨作,而且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已形成了他们对于油画意蕴的理解。比他们稍晚些的陈钧德、张祖英、尚扬、王怀庆、孙为民、徐芒耀和聂鸥等,主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学院美术教育,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其中张祖英、孙为民、徐芒耀和聂鸥等以写实油画为主要面貌,但他们的写实画风并不尽相同,而是因寻找他们各自师承的欧洲写实油画大师与各自审美意趣的对位而彰显出风格的差异。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这一代画家里,也有从写实转向现代主义的探索者。王怀庆、闫振铎不仅都在具象之中寻求某种抽象意味,而且这种抽象形式与平面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情。

  此次出展的杨飞云、韦尔申、王沂东、朝戈、郭润文等是中国新写实画派的代表。这一时期,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社会变革,揭开了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新篇章。表现在油画艺术方面,比起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他们对于油画本土化的思考是在前两代移植油画基础上的深度进发。一方面,他们更深入地追寻欧洲油画传统的渊源,以此考量中国油画艺术水准与品质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一考量中寻求自己审美个性的创造支点,在新的高度上进行中国油画创作水准与格调的提升。他们并不刻意表现现实主题与历史主题的真实性,而是以他们的审美原则来体现自己对油画的理解。不过,他们每个人的艺术个性迥异——杨飞云的《甘南藏女》彰显细腻而坚实的形象塑造感,王沂东的《石榴熟了》浸透东方女性的乡土符号,朝戈的人物肖像《文勇》赋予苦涩形象以精神张力,而郭润文在看似真实的形象再现中追求的是简约与质朴。

  以60后和70后为主体的画家,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生存空间和艺术语境再次发生变化,图像科技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媒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油画在中国获得了充实性的发展。刘小东、喻红和王玉平等所表达的画面寓意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相比于前辈画家,他们很少从审美的角度发现生活的诗意,更多的是回避社会主题的宏大叙事,从自我或个体的角度审视生活中那些常被忽视的细节。如刘小东对当代城市底层人物的刻画、喻红对自我成长经历的记录,以及王玉平对琐屑生活诙谐感的发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