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收藏

藏友收藏秤砣市价过百万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27日 08: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巩峥)曾经司空见惯的秤砣,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它所承载的度量衡历史与文化,也正在被人们遗忘。为了留住这份记忆,市民郑海生20年多来,天南海北收集秤砣上千个,从元代的微型秤砣到百余斤的大秤砣,再到民国时期的标准秤砣,不一而足。

  秤砣学名“古权”。报国寺里的“古权斋”就是郑海生收藏秤砣的大本营。走进“古权斋”,桌上、地下、箱中,一千多个样式各异的秤砣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沉甸甸的秤砣,大部分是铜铁的,但也有不少陶、瓷、玉的,甚至还有翡翠和琉璃的。”郑海生说,他收藏的这些秤砣中最大的有180斤,是商家门口的装饰,最小巧的只有两厘米高,重8克,是元代的宝贝。“别小看它们,它们中有不少编入过国家出版的度量衡书籍、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呢。”

  说起最近的收藏,郑海生拿出了他的新宝贝:三件秤杆。一件是民国的公正器,也就是标准秤杆,一米多长,木质的;另一件秤杆上有一个邮字,是当时邮局使用的标准秤杆;还有一件秤杆是清末的,杆上的“邮务局”三字清晰可见。

  “这几个秤杆都不贵,几百块钱。但意义不小,你看那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标准秤,邮政的、药品的、卖花生瓜子的都有标准,不能乱来。度量衡就是标准,就是法律,法律就是天平。一个社会的安定就是要靠按规矩办事,按法律办事。”郑海生说得头头是道。

  郑海生的这些藏品几年前,市场估价就过了百万元,但他却不为所动,只进不出。谈到今后的打算,他说准备把所有的古权整理造册,把这些宝贝都汇集在一起,以图录的方式出一本书。“那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权,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郑海生说。

  (原标题:京城收藏界有位“秤砣大王”)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