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周俊生:标普评级中国企业只能“失真”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30日 13: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世界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日前在北京发布一份关于中国百大企业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大企业面临显著的财务风险。标普选取了107家主要是央企的中国大企业,认为其中的17家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极大”。但是,这些企业对标普的评级却不以为然,中国国航的董秘就认为,国航不认同标普的评级,而是认为自身财务状况健康,不存在所谓“极大”的财务风险。更有一些企业认为,这是标普在“唱空”中国经济。

对企业的评级,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对评级结果出现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对标普评级的否定意见中,有一派意见来自标普在中国的同行,即中国的评级机构。据日前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一些中国评级机构认为标普并不了解中国国情,因此其评级结果是“失真”的:“他们拿国际成熟企业的标准来看中国企业,都会觉得风险很大,但我们觉得中国的系统性风险还是可控的。”政府部门一位主管工商企业评级的人士则称:“国外的评级机构喜欢评估这些国企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实我们自己明白,到时都会去兜底。”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进入国际市场,虽然最近出现的华为、中兴、三一等在美国市场上受阻的事件告诉我们,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但中国企业的这种进取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而美国方面的阻挠也已经被事实证明不一定站得住脚。但是,中国企业既然那么积极地要求进入国际市场,自然对这个市场是认同的,这种认同应该包括国际上对企业评价的一般标准。但是,在对企业评级时,我们却认为可以不按国际上成熟企业的标准,而是必须考虑到中国国情,这样的要求,实在不知道让标普如何理解。

其实,把话说开了,这个所谓的“中国国情”就是企业面临危机时,政府会进行“兜底”扶持,因此即使是那些已经出现严重亏损的大型企业,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不存在“财务风险”。事实上,这种由政府“兜底”的做法在中国的央企和地方政府直管的国有企业中已经不乏其例。企业的后面有政府支撑,一旦遇到危机,政府可以动用财政资金对其直接注资,维持其生命,似乎也很有效果,它们形成了中国特色鲜明的“政府信用”。这已经成为中国某些企业相比于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企业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但让中国企业感到遗憾的是,中国企业的这种优势却不为西方所理解,甚至经常受到责难,最近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企业在遭受的听证即是实例。

但是,中国企业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正是多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的企业改革中所必须去掉的目标,而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甚至能够成为反驳国际评级机构“失真”评级的一个理由,这只能证明我们的改革仍然很不彻底。政府要不要为面临财务风险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政府包养的国有企业来说,答案几乎是不容置疑的,政府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垄断市场资源的制度性便利,而且也为其产品提供了价格保护,当然,即使经营出现危机,还有“兜底”这一道最后的防线。这样的企业,要说它存在什么风险,确实不符合事实,标普将国际成熟企业的标准套到它们身上,其评级结果出现“失真”则是必然的。一个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评级企业,自然不可能受到中国企业的欢迎,这样的评级对于这些中国企业来说,完全是多此一举,它除了起到“唱空”中国经济的恶劣作用以外,几乎不会得到任何的正面评价。

看来,还是中国的评级机构了解中国企业。在“中国国情”之下产生的“兜底”使中国企业能够保持西方企业所不具备的“基业常青”。只是这样一来,那些学着标普之类的国际机构的样子建立起来的中国评级机构实在也有点多余,因为对中国企业的评级在“中国标准”之下变得十分简单,只要按照企业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可能性排一个队就可以了。自然,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央企理所当然地应该排在最高位置,而那些根本不可能得到政府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营中小企业,则必然是风险极大的垃圾企业。

(本文作者系央视网财经评论员,资深报人,学者。)

(本文论述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