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尚文

《民国元年》的笔记-巨变之际芸芸众生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02日 10: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豆瓣读书

 



  文/大尘

  虽然市面上的民国史读物连篇累牍、纷至沓来,颜浩的《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作为“后来者”却仍然让人眼前一亮。这部著作的别开生面之处在于,作者抓住“民国元年”这个历史关节点,采用大量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将考察的视野深入到了历史巨变之际的社会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众多相关著作惯用的政治史、革命史,或者转移到权谋史、霸术史的叙事套路,开辟了民国史认知的新境界。

  首先是考察层面的深入。虽然大量历史著作总习惯于关注大人物、大事件、大变化,但实际上,历史大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态,反而更能深刻、细微而实在地体现历史前进的步伐。不过,也许因为与历史大事件联系的薄弱、隐晦以及查找资料、选择叙事聚焦点的难度,对于历史环境中大众生活常态的考察,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或回避。《民国元年》则正是着眼于时代大变局的个体遭际与命运、社会转型期的日常生活状态,致力于从细微却更具社会覆盖面和历史普遍性的层面,来展示时代剧变真相。作者选择了“家国”观念和“社会”形态变迁的日常生活表现,以及“男女”、“衣履”和“娱乐”这样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侧面,理顺凌乱而庞杂、琐碎的历史信息,来揭示“民国元年”这一改变历史的特殊年份,社会生活步伐的缓慢、迂回、迟疑与总体上坚韧的前行,阐述历史大格局的巨变对于芸芸众生复杂而微妙的影响,并从中传达一种和平时代的人们回眸历史时对于生逢乱世、为人艰难的深沉感慨。

  其次是研究思路的创新。《民国元年》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将“历史”与“文学”两方面的相关资料熔为一炉。这种“文史互证”的研究路径,由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发扬光大,比纯粹采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显然鲜活而多变化,文学材料在体察世态人心方面也独具优势。而且,晚清动荡时局中的文学创作分外活跃,大量怀抱“经世”梦想的知识分子,都使用文学的手段来“补正史之阙”,这也为《民国元年》采用文学资料展开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基于这种学术文化把握和文学与历史兼修的知识积累,作者既广泛搜求各种历史资料,又充分发掘当时小说中对于历史生活现场的精彩描绘,对二者精心选择和组织,使之恰当地相互呼应和补充,从而叙述出一个个既趣味横生而又意味深长的百姓故事。例如,“男女”一章中,无论是描述“结婚雅尚半文明”、“休夫与弃妻”的民俗,还是展现“女子参政”、“坤角登台”的时尚,叙述中都显示出历史文献和小说描述同时使用、相得益彰的特征。“衣履”部分的“女子身上衣”一节,更是既采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又引用了不少近代小说及张爱玲作品来进行印证。就现有的民国史研究著作来看,采用文史互证思路的研究,《民国元年》似乎尚属首例。

  再次是原始资料掌握的丰富性。在这类研究中,视野突破和思路创新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对历史文献本身的丰富掌握与深刻、准确的认识。《民国元年》的资料搜集、甄别和整理颇见功力,作者从当时的文学作品到书报文献再到民国老画报与老照片的图片资料,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搜集到了大量为其他同类著作所未有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因为这众多原始材料的存在,《民国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新鲜感和历史情境的真切性,就显得格外充分,可谓学术眼光与文章趣味兼美。原始材料琳琅满目、独特见解也时时可见,历史生活的内在真相,就在作者有条不紊、既深入又浅出的讲述与阐发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

  (北青书评)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