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合作起来的农民致富快”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04日 08: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经济日报

 



  “2005年时,村集体对外欠债109万元,如今村集体资产超过4300万元。2005年时,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已超过9600元。”在吉林省农安县采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变化屡屡被人提起。日前,记者来到该村一探究竟。

  在陈家店村,时针式喷灌机伫立田间。县农业局项目科科长李景和说,陈家店村十年九旱,要多打粮食主要靠灌溉。时针式喷灌机可根据供水条件和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确供水,不仅灌水均匀且输水损失极小,水的有效利用率为80%以上,用水量比地面灌溉节省30%至50%。

  大型喷灌机虽然增产效果好,但以往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因而没有用武之地,粮食单产2005年之前一直上不去。村委会副主任文业胜介绍说,经过摸索,他们找到了秘诀,那就是农民的合作化。正因为土地流转后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006年,陈家店村的部分村民踏上了南下列车,去发达省份的农民合作社取经。很快村里成立了3个合作社,分别是众一种植、众一养殖、众一农机合作社。如今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已经加入合作社,自愿流转土地,以土地入股,实现了规模化经营,3个合作社又抱团成立起联合社。

  玉米是陈家店村的主要大田作物,2005年以前,单户种植每公顷产量才2万斤,集约种植以后,合作社的产量年年上台阶,2009年每公顷产量为2.3万斤,2010年2.4万斤,2011年达到2.53万斤。

  村委会主任林青远说,种植合作社倡导统种、统管、统收的保护性耕作,是种粮增收的基础。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村里500公顷土地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可增产134.4万斤,以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该项目的实施为村里增加收入134.4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可增收1000多元。

  采访期间,正值玉米收获,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普通轮式收割机难以下地收获。村民陈三旺告诉记者,如果在前几年没有农机合作社,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人工收割,每天雇工成本在120元至150元,每公顷人工收获玉米需要3000元,令单家独户经营的农民颇为头疼。

  今年,合作社的10多台约翰迪尔6488收获机派上了用场,优势在于不会陷入地里,且每公顷作业费用仅需1000元。村东头,43岁的农机手陈中国正驾驶着收获机在村里与吉林大学合作的高产试验田收割庄稼。这位众一农机合作社社员介绍说,“以前我自己单干作业量上不去,高性能农机投入大单个农机手根本无力承担,现在合作经营情况大为改观。”

  种粮的底子打好以后,合作社又开始抓蔬菜大棚,已建成100栋标准化日光温室,年产各类蔬菜150万斤。温室以租赁的形式出租给村民,所得收益社员获得分红,村民获得奖励收入和务工收入。平菇温室负责人林江说,“今年行情不错,每斤能卖2.3元,每棚可产4万斤鲜菇,扣除投入,单棚年纯利5万元,集体和个人都能获益。”

  文业胜告诉记者,陈家店村村民目前有4大收入来源,一是流转出土地的租金收入,二是作为合作社社员的股金收入,三是在合作社就业的工资收入,四是村集体给农民的福利。4项合计,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合作起来的农民致富快。没有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政策,就没有陈家店村今天的好生活!党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大家都相信还会有更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投向农村……”林青远说,村里下一步将扩大标准化日光温室规模,打造集仓储、冷藏、加工、运输于一体的多功能蔬菜基地。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