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产业

专访周民良:制造业转型应成为结构转型核心内容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06日 19: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综合报道:(记者 周红艳)过去的十年,中国制造业开启了一个"黄金时代"。

  十年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4.9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在"与狼共舞"中收获赞誉,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所言:"十年过去了,数字摆在了那里。事实证明了一切。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结局。"

  然而近年来,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经济环境,国内转型改革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中国的制造业来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为下一个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向。为此,本网独家专访了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周民良。

  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转型至"制造强国"

  记者:您是如何评价中国制造业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的?

  周民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工业化最好的"黄金时代",正是入世后的这十年。十年中,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的出口量更是跃升为世界第一。创造如此好成绩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雄厚,加入世贸以后,中国凭借此优势大量引入外国资本和企业;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十年来,很多跨国公司都将制造业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另外,外国企业在布局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软生产力"被中国的民营企业吸收,并发扬光大,推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制造目前"全球第一"这一头衔只是数量规模上的第一,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制造业大国,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目前可以观察到,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主要还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附劳动力的加工制造业和依附资源、消耗污染都很严重的低端工业。

  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阶段,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行进。

  记者:要完成怎样的衡量指标,才能说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强国"?

  周民良:这一标准主要包含如下几层定义。首先,有一批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在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地位;另外,中国到时应该拥有一批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和制造业基地。我这里讲到的"制造业企业"的定义不同于常识,它是指以中国为基地,以中国研发人员为支撑,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产品在国际上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必须要在全球500强里面有一定的比重,才能够体现出中国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升级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后,这一优势链条是可以来改造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升级后,整个国家的转型升级才能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制造业转型应成为结构转型核心内容

  记者:我们在谈到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倒逼"这一词语。近年来,由于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变,中国的产业、出口和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结合这些新变化,请您谈谈对于"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定位"的看法?

  周民良:我觉得制造业的转型应该是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我们常说,国民经济包含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中,制造业往往可以起到支撑点的作用。制造业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支撑、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支撑着服务业,像物流、交通运输等,都需要制造业提供基础支撑。针对这一观点,美国曾做过一项统计研究,发现数年内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这就意味着从发展格局上分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应是经济整体技术创新的核心,对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记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力图成为制造强国,但是有些国家成功了,有些国家失败了,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为什么具有必然性?

  周民良: 我觉得,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出了符合国情与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一些学者因而探讨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其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改革取向。由于体制改革,使劳动力、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都在需求最大化增值方向,推动了要素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重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使政府由全能性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二是发展导向。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有效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积极开放。在发展制造业上统筹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尤其是实现了开放条件下对国际资本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四是大国国情。中国的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供应,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中国买什么什么便宜,中国卖什么什么贵,就是讲大国的规模经济。作为大国,我们有巨大的发展回旋余地,可以进行广大土地上工业布局的合理推进,也可以在较大范围引导资本进入和分工。园区经济,产业集群、配套服务和快速反应是中国制造的鲜明特色,在许多先行发达国家也极为少见。

  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我们既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培育竞争优势,这使得在市场引导下的资源禀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一体化与产业分工的背景下,中国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度工业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向围绕低廉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得到巨大发展;但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外资的进入,资本短缺的问题得以在市场解决,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成为可能;而随着大批人才的培养出来、海外留学人员归来和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要素的供给活力正在显现,技术产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正在打开。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取得成功的上述因素未来会一直存在,而中央推动科学发展路线也不会改变,因而促进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趋势将会保持下去。

  技术创新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具有关键作用

  记者:我们刚刚讲到的是制造业与整体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那么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目前较之前有哪些变化?还有哪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失衡状态,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周民良:首先,我们说的"升级"应该是全面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升级,技术密集型也不例外。以浙江传统产业为例,它的转型升级主要是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范畴,像纺织业、印染业,现在有一些印染工艺已经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设计加工,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同时产生的污染非常小。

  而从内部结构角度来分析,主要涉及比例的问题。但实际上,比例从来都不是问题,观念转变才是问题。讲述这一观点之前,我想先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依靠资源和人力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占据全球分工的一端。而如今,整个要素的供给格局和市场需求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就需要不断调整自我的市场定位,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只搞劳动密集型的;但是加入世贸这些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非常快,包括汽车、钢铁、化工、水泥,很多部门的产量已经世界第一了。目前,我们要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道理也是一样,并不存在 "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和"做不做"的问题。

  记者:如果我们想让中国制造在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十年里面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怎么样看待技术创新?又需要防范什么风险?

  周民良:在技术创新方面我想列举一个例证。美国是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典型的制造业强国。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服务业并不奇怪。但美国人近年曾经统计过,美国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这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制造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是具有未来意义的生产力。中国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增强国家竞争力必须依赖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地激发科技活力,促进产学研在市场上的有效结合,促进技术要素的流动、组合、再配置,促进技术成果的爆发式生产与扩散性应用。当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既要重视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开放条件下的引进与吸收。如果说,中国经过了中国劳动力利用中国资本面向中国市场的阶段,后来到中国劳动力利用全球资本面向全球市场的阶段,那么未来将必然会扩展到中国劳动力利用全球资本、全球技术面向全球市场的新阶段。为此,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打造集成全球先进制造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

  至于你说到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外是防范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坚决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在内是防范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助长市场投机、不劳而获与社会不公,损害制造业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