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京华时报:民生要让走得慢的都赶上来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13日 09: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京华时报

 



  今天亿万民众最关切的是,在未来10年里,自己的利益将如何实现。对治理者来说,日思夜想的不是只带领一部分人前进,而是带领所有人一起往前走,让走得慢的、掉队的都赶上来。

  从民生角度看,十八大报告是一部增进人民福祉的详细图谱。

  且不去说,“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以人民为最高价值的理念。

  且不去说,报告清晰设定的全面小康目标,从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到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再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10年的福祉“时间表”离亿万民众是如此之近,10年后的幸福图景是如此令人憧憬。

  且不去说,过去10年的民生功劳簿,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念书不交钱,新增城镇就业1亿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亿,基本医保参加人数超过13亿,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开建,这些民生大单已成“过去式”。

  因为人民群众看重说,更看重做;看重理想,更看重现实;看重过去,更看重未来。今天亿万民众最关切的是,在未来10年里,自己的利益将如何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这个实现人民利益的明确路径,理想就容易成空想,有唱功而没做功。但有了这个清晰的路线图,理念、目标、要求,就都会释放真挚的光芒。

  十八大报告这份增进人民福祉的图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除了提出理念、目标之外,更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操作层面的详细的原则、办法、措施、制度。

  如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两同步”“两提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当报告被审议通过,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就将上升为党的意志,上升为党的大政方针,就会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标杆,成为人民群众的衡量标准。做没做,人民都看得见。做没做到,人民都感受得到。

  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的责任。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二者的统一,感受到党准确把握了人民的脉动,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新期待。

  实事求是地讲,民生是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尽管实现民生福祉越多越好,也越容易获得道义和舆论的高分,但有的许诺没兑现,有的承诺过多而妨碍公共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最终会使所有人的利益受损,使发展陷入被动,也不符合民生发展规律。民生的难点正在于,如何切准民生的脉搏。

  在保障改善民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实际而管用的理念。比如“全覆盖”,就是给全体人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再比如“同步”,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需要同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即是这个道理。还比如“倾斜”,财政、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而不是一碗水端平,或借口市场调节而放弃政府责任。

  今天中国国情的复杂程度远超一些人的想象。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可能对农村落后地区的生活难有切身体会。一项政策让一部分人受益时,另一部分人利益可能受损。不同群体的民生诉求,可能迥然有别。因此,对治理者来说,听得到一些人的笑声,也应想得到另一些人正生活在困苦中;日思夜想的不是只带领一部分人前进,而是带领所有人一起往前走,让走得慢的、掉队的都赶上来。

  在发展实践中,治理者的决策显然不只有一个民生考量。除了直接改善民生的策略外,还有许多间接造福于民的决策。一个地方的发展,是为GDP、为财政增长,还是为百姓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考量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能完全不同。因为一个能够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项目可能既不会给百姓带来就业,也不会搞活当地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确立了人民利益第一位的价值导向。从这个导向出发作出的决策,最终就不会只是漂亮的政绩工程之类,也不会只是具体民生的改善,而更是人民获得生活更自由、更公平、更多利益和福祉的生存发展环境。相关报道见今天A03-A13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乔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