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证券时报:十八大再创改革红利 造就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15日 0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证券时报网

 



  本报评论员

  为期7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昨日在北京闭幕。这次大会决定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写入党章。这些思想理论成果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一起,共同勾勒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蓝图。

  十八大召开之际,正值世界经济阴霾密布之时。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持续衰退,欧盟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惟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亮点,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尤为抢眼。尽管受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和国内经济转型战略影响,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放眼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仍处在领跑的位置。

  如果将时间的观察期拉长,可以看到,从党的十六大迄今近1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可圈可点。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相继超越德国、日本,仅次于美国;2002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4.4%提升到1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债权国、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并被冠以“世界工厂”的头衔。

  这10年成就的取得,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激发的活力息息相关,它本身也是34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篇一个重要章节。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鼓励创新,倡导企业家精神,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对外大胆汲取欧美等国先进文明成果,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正是这两者并举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30多年的奇迹。而对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全部正能量,各界有识之士称之为“改革红利”,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思想解放的魔力和制度创新的伟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警惕不足之处。毋庸讳言,随着固有的改革红利逐渐衰减,在过去10年间,环境恶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权力寻租抬头,商业诚信滑坡,权贵资本主义势力膨胀,形形色色的反市场化的力量兴风作浪。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产生了担忧,也使得一些忧患之士发出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追问。于是,把脉中国发展问题、探讨如何重聚改革共识的思潮近年来开始兴起,到今天更是声势壮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为执政党,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所探讨的重大问题不仅是本党的生存发展大计,更攸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因此,对于近期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公众不仅关心党章的修改,党的领导班子的更迭,也关心党在治国方略上的调整。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公众对于此次党代会的期待,那就是:改革。

  应该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的确遭遇到若干天花板。制度瓶颈、环境资源约束等现实因素,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和“转型陷阱”等潜在变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不惮发出“盛世危言”,党的决策层对此亦有积极回应。因此,邓小平在20年前的名言“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近年来被党的高层领导在公开场合屡次重申。

  从十八大报告全文中有86次提及“改革”,到会议最终决定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写入党章,可见党对深化改革的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说到底,当前中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改革不彻底所致,其治本之道除进一步推进改革之外别无他途。

  在以前党的重大会议上,谈到中国未来发展时,经常使用“崛起”、“富强”、“复兴”等词汇,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策层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新阐释,是执政理念的重大革新,其贯彻落实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何谓“美丽中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理解,就是秀美的山川,就是温馨的家园,就是放心的餐桌,就是体面的生活,就是公平的机会,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也是在路人之间、顾客商家之间和官民之间。欲达致此境界,法治、科学、民主和人权,是我们务必仰仗的法宝,而这四者,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去获得。

  惟有改革,才能消除懈怠;惟有改革,才能形成合力;惟有改革,才能再创制度红利。而万众期待的美丽中国,惟有在新一轮的改革红利中诞生。党的十八大已经吹响了号角,让我们以改革者的名义重新出发!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