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草根人物

何绍教:画一幅景山放歌图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15日 10: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李洋

  “北京实在太冷了,手露在外面一会儿就僵了。逼得我用最短的时间,把景物、人物最重要的特征画出来。”64岁的杭州画家何绍教翻看着一本很旧的速写本,戴上眼镜仔细看了看页脚的日期:1976年1月20日。没错,就是那个时候,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何绍教第一次来北京出差。一到周末他就去颐和园周边的农村写生。当时他把所有衣服都穿上仍然冻得全身僵硬,不过1月20日那天,他还是一口气画了八幅速写,冻得受不了了,就随便敲开一户人家进去暖暖。顺便也把人家家里的生活物件画下来,直到天黑才坐公交车回到城里。

  在北京待了两个月,回去后不久,何绍教就伴随着高考恢复,成了浙江美院进修班的学员,踏上写实油画的道路,并把自己熟悉的家乡景物、人物变成艺术作品。北京,像一个远去的梦,与他的艺术创作再无交集。

  今年初,一位北京好友邀请他来参加北京市文联举办的“中国名家画北京”活动。1976年那个寒冷冬天的景象浮现在眼前。“去,去画现在的北京。”何绍教心中充满期待。

  为了这次创作,今年6月初,何绍教专门来北京采风。什刹海、潘家园、鸟巢、水立方他都去了,虽然各有其美,但都不是他最心仪的表现对象。就在准备离开的前一天,朋友推荐他去景山公园俯瞰紫禁城全景。不到六点钟,何绍教就来到了景山,灵感也跟着来了。

  快到景山时,他就发现有很多老年人精心化了妆,提着小包也往公园走。“穿戴很考究的。就是为了逛公园?”何绍教很纳闷儿。进了公园才发现,锻炼的、唱歌的、遛鸟的,早晨的公园是老年人的乐园,热闹极了。尤其是唱歌的人们,几十人、上百人围成一圈,有人自愿担任指挥,有人自愿出来伴舞。“太让我感动了。那是绝对在舞台上看不到的舞姿和歌声,充满发自内心的喜悦。让我看到北京人的幸福。”何绍教当即决定,就画一幅《景山放歌》。在景山山顶,人们放声高歌、尽情舞蹈,身后,紫禁城全景铺陈开来。

  为了让画面上的人物更生动更逼真,他又先后在北京其他公园甚至杭州西湖边,仔细观察。在天坛公园,他见到的最大的合唱团有800人到1000人,即便是300人的小圈子,也要同时有三个人指挥。不过,这也给何绍教出了难题。因为他虽然画了一辈子,但很少画群像。一个公园里自然而然形成的合唱场面,画面少说几十人,多了几百人。怎么办?“到底是北京,气魄就是不同啊。别的地方没见过这样的景象。我必须画出这种气魄。”何绍教决定遵从自己看到的景象,不能刻意割舍。他起草了一幅画稿,画面上约有200位人物,他们或唱或跳,或伴奏或看谱,或拍照或作画,男女老少神态各异,其中不乏外国游客的面孔。这是他的创作生涯中,尺幅最大、画面人物最多的油画作品。为了这幅画,何绍教还在杭州自己家附近租了一间小学教室,开始创作。“只有教室才能放下5米多乘1米8的画板啊。”

  眼下,虽然画作仍在紧张创作中,但何绍教对北京的情思似乎被激发出来了。他还在同时构思另外两幅作品,一幅是清华池老北京澡堂的景象,另一幅是年轻人骑着三人自行车游览京城特色景观的场景……

  本报记者 李洋摄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