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收藏

西周定玉礼 春秋重玉德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18日 07: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广州日报

 



  

  春秋 兽头纹环

  

  西周 鸟纹玉璧

  

  西周 勾云纹玉璧

  

  西周 青玉琮

  

  西周 玉组佩

  

  春秋 方形大孔玉琮

  

  西周 玉琥形佩

  重视用玉礼仪和注重挖掘玉器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特色之一。早在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已对用玉礼仪作出详细规定。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一些著名思想家将玉器的内涵和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把君子比德于玉。管子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他们的言论对后世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文/ 钟葵

  图/资料图片

  解读西周春秋代玉器

  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红山文化玉器以造型奇特、打磨精细而著称,良渚文化玉器则以纹饰复杂、雕工精湛见长。到了商代,新疆和田玉首次作为主流玉材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西周和春秋时期又分别在用玉礼制度和探讨玉德两方面对中国玉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公元前1027年(据《竹书纪年》推算),周武王兴兵伐商,发起牧野之战,一举歼灭了商王朝的主力军,覆灭了商王朝。随后周武王派兵四处征伐商的诸侯,灭掉了顽固抵抗的99国,降服了652国 ,俘虏30多万人,斩首17万余人,获得的战利品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大量玉器。《逸周书·世俘解》及清代王念孙所著的《读书杂志》对此均有记载。

  周初,统治者分封诸侯,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秩序,同时还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用玉礼仪制度方面,《周礼·考工记》有详细的记载,通过阅读这本中国最古老的礼仪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不仅对各级官员用玉的质地、成色、尺寸有详细规定,还对玉器的制作种类、用途、功能、形态作出详细规定,使我们对当时的用玉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另外,通过参照《史记》等其他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玉在西周时期的应用范围已遍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诸如祭祀天地祖先、朝觐天子君王、出兵征伐邻国、占卜事情吉凶,以及修盟缔约、赏赐功臣、婚宴喜庆、丧葬礼仪乃至日常佩戴等,无不用玉。

  执“六瑞”朝觐天子

  古代朝觐天子的玉器称为“六瑞”。《周礼·春官·大宗伯》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玉圭是扁片状、长条形,一端方头、另一端多呈尖角状的玉器,类似后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笏板。地位越高,作为身份代表的玉圭就越长,王所执的镇圭长一尺二寸,公所执的桓圭长九寸,侯所执的信圭和伯所执的躬圭长七寸。在会见诸侯时,天子执“冒”。“冒”也是玉器,方四寸,下部有三角形缺口,与圭之上端相合,天子执此以检验王公侯伯所执之圭,如合符节。

  玉璧通常是扁圆形的,中间有孔,是古代常见的礼器或祭祀器。《说文解字》解释璧说:“瑞玉,圜器也。”《尔雅》称:“肉倍好,谓之璧。”“肉”即边,“好”即孔,“肉倍好”即边宽是孔径的两倍。谷璧是指谷纹璧,蒲璧是指蒲纹璧,谷璧的等级要比蒲璧高。

  《周礼》还提到:“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表明天子所用玉琮比宗室后代所用玉琮更大一些。

  西周时期璧和圭常用于祭祀,正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说的:“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奉玉齐。”《尚书·周书》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两年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其弟周公开坛祷告先祖,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在祷告时,周公面朝北方,祭坛上放着玉璧,他手捧着圭,向太王古公亶父、文王之父王季以及文王祷告说:“如果你们同意我的请求,我就带着璧和圭,回去等候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把璧和圭丢掉。”结果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痊愈了。

  用“六器”礼天地四方

  祭祀用玉称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琮是内有圆孔,外圈作正方形或钝角方形的玉器。玉琮起源甚早,从薛家岗文化到良渚文化都有。因玉琮内圆外方,后人把它附会于最早的“天圆地方”学说,称内圆代表天,外方代表地,中间有孔代表天地间的沟通,故将玉琮用于祭祀天地。玉璋的形状与东周早期钱币空首布相似,古人常用于祭祀山川,也有一说认为用于“天子巡守”和“以起军族”。祭祀南方时,则用赤色的玉璋。玉琥为虎形玉器,玉璜为弧形玉器,古人用白色的玉琥祭祀西方,用黑色的玉璜祭祀北方,玉琥和玉璜也常用于佩戴。

  在玉器佩戴方面,身份高贵的君子一般都在身上挂不少玉器。《礼记·玉藻》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荠,行以肆夏。”多件玉器的组合称为玉组佩,又称组玉佩。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项饰就由多件玉器组成,这大概就是玉组佩的由来。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玉组佩甚为流行,形制也比较繁复,通常由多条绳穿系,将珠、管、环、璜、璧等组合在一起佩戴。一般玉组佩通常挂在胸前,并一直垂到腿部。

  管仲首先总结玉德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那么,玉到底有哪些品德呢?

  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对玉的认识基本上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从春秋时期开始,古人对玉的认识就从感性走向理性,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第一个对玉德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管仲是治国奇才,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著有《管子》一书。在《管子》中,他首次对玉德进行赞美,指出玉有九德。

  管仲说,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知”;坚硬不屈,是它的“义”;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是它的“行”;鲜明而不污垢,是它的“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缺点和优点都表现出来,是它的“精”;华美的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辞”。所以君子把玉看得很贵重,把玉收藏起来作为宝贝,把玉剖开,制作成信物、吉祥物,以充分体现玉的九种品德。

  玉与儒家思想结缘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对玉德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并在美玉上刻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礼记·聘义》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孔子:“请问君子,世人为什么把玉看得很贵重而不把珉(似玉的美石)看在眼里呢?是不是因为玉很少而珉很多呢?”孔子回答说:“非也,并不是因为珉多才看轻它,也不是因为玉少才看重它。从前,就有人把玉德比作君子品德。玉温润而有光泽,就是仁;玉质致密坚硬,就是智;玉有棱角而不伤人,就是义;玉沉重欲坠,就是礼;敲击玉器,其声音清越悠长,曲终时戛然而止,就是乐;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作为信物号令四方,就是信;玉的气质如虹,就是天;玉能体现山川的精神,就是地;玉制的圭璋用于礼仪,就是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贵重,就是道。《诗经》中说:‘想念那位君子,是想念他的品德,他温润如玉。’所以君子一向重视玉。”

  可以说,孔子已把玉的文化含义发挥到极致,由于管仲、孔子的大力推崇,有力地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使玉在艺术品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

  《吉祥艺术》版逢周日见报。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编:510121 邮箱:gtdrh@yahoo.cn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