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对青年男女在街头突然大吵起来。原来,这两人是夫妻,吵架的原因是因为网购。夫妻二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妻子迷恋网购,在网购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11月11日,妻子整个通宵都在抢购,花掉了4000多元钱。女儿才4岁,可她连10岁都能穿的衣服都买了。(11月26日《燕赵晚报》)
在消费主义时代,网购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学家布希亚就曾说,在对某些物品进行消费的时候,我们是在表明,我们与那些消费其他物品的人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网购就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区隔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符号。
作为一种将网络、快递勾连在一起的电子商务,网购具有无可替代的强劲生命力。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网购既提供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选购权,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速度和效率的苛刻要求,更为关键的是,网购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价格风暴”,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折扣与优惠。
然而,和“网络性格说”一样,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对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过度推崇,网购对生活的空间挤压和形式异化,频繁进入公众的视线。媒体曝,在浙江宁波,妻子网购耗尽家财,丈夫怒离婚称娶了“购物狂”。
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理性行动者趋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不过,在信息不充分、分析不科学的情况下,理性选择很有可能会偏离它应有的轨道。当人们沉浸在网购中难于自拔时,很可能被购物欲牵着鼻子走,失去判断。
为4岁的女儿提前准备10岁的衣服,颇有些“未雨绸缪”的味道;看似理性的行为背后,却隐含着一些非理性的因子。首先,服装讲究量体裁衣,而儿童的高矮胖瘦通常具有变动性和可塑性,一旦不合身,也就成了摆设。其次,服装追求时尚,现在时髦新潮的衣服,6年之后,也许就变得庸俗乏味了。此外,随着技术创新和消费转型,现在的服装,有进一步贬值和降价的空间。
套用一句著名广告语,“网购虽好,可不要贪多”。换言之,“超前网购”即使初衷良好,也难以走出“好心办坏事”的窠臼。只有加强生活规划,提升理财能力,完善自我约束,网络才会回归本位,“网购成瘾”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