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走基层·现场目击:一位新生代农民的农技“术语”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19: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南京2月27日电(记者叶超)见到耿刘芹,他正蹲在地头查看冬小麦的返青情况。与这位“80后”农民刚扯上种粮的话题,记者就被他“纹枯病、独杆栽培、化除化控、氮肥后移”等农业技术“术语”给“震”住了。

  打量耿刘芹,半旧的皮鞋沾满泥土,羽绒服虽是深灰色但仍掩不住脏渍,更神的是一个裤兜脱线后,耷拉着摆动在风中。当一个又一个农业科技的专业术语从他嘴里冒出时,分明与这一身行头格格不入,令人错愕。

  “你是学农科专业的?”听得如坠云雾的记者满腹狐疑。“我大专没学农业,这几年为了种好粮食就读了点农业科技的书,有时也向农技人员请教。”意识到记者听着费劲,耿刘芹不安起来,两手插入衣兜,“光自顾自说着顺嘴了。”

  一旁的江苏省泗洪县农委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耿刘芹承包了50亩地成了种粮大户,此后一发不可收,土地越种越多、亩产越来越高,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2003年承包了50亩地才挣了1万块钱。那时不懂技术,品种没选好,施肥、灭虫、收割都不对路子,浪费了农资还没有好收成。”耿刘芹说。据了解,2011年耿刘芹从326亩地中“收获”了近20万元的纯收入,已是今非昔比。

  “就说种小麦吧,选种很有讲究,不是什么都适合苏北的气候条件,华麦4号、淮麦28号就不错。同一品种,旱茬麦与稻茬麦的种植要求也不一样,稻茬麦采用‘独杆栽培’,提高产量还能节省种子。收割就更讲究了,小麦收获有一个最佳时期——蜡熟末期,此时收获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为最高,麦粒水分在14%以下。蜡熟末期的小麦远看着发灰,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哪片小麦该收割了。”打开种粮的话匣子,耿刘芹滔滔不绝,如同一位精心的家长在谈如何照顾好自家孩子,陶醉其中。

  “周边的农民现在‘学样’跟得可紧了,我种什么品种,他们就跟着种什么品种,我啥时施肥,他们就啥时施肥……”耿刘芹对自己的领头效应颇有点自豪。

  小麦、水稻、玉米,每一样农作物在耿刘芹这个新生代农民的手中都实现了农资低投入与粮食高产出的“完美结合”,带动周边一大片农民尝到了科技种粮的甜头。

  “今年,我肯定能从地里‘种’出一辆小汽车。”耿刘芹告诉记者,几年种粮,他买下了两套新房,其中一套还在县城,下一步我就要实现开私家车的梦想了。

热词:

  • 术语
  • 耿刘芹
  • 农民
  • 农技
  • 化控
  • 农科专业
  • 收获
  • 化除
  • 基层
  • 纹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