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令人纠结的中国银行业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6日 0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月份的CPI,同比上涨3.2%,有人据此作出存款终于结束20多个月负利率状态的结论。

  但是接着有媒体列出了这样的账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近一次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即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换句话说就是,1万元存一年定期,会“缩水”190 元。

  截至2011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照此计算,35.2万亿当年就“缩”6600多亿!这是第一个“钱数”。

  由此,笔者联想起不久前披露的另一个“钱数”——2011年,中国银行业全行业利润总额为10412亿元。一边是上万亿的丰厚利润,一边是6600多亿的巨额“亏空”,再加上银行令人羡慕的高福利和某银行行长“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了”的“坦诚告白”,真是让人不纠结都难。

  至于“中国银行业的大量利润来自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其利差收入占其利润总额近80%,而这些利差收入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目前的政策保护所引致的结果”的说法是否准确,给银行戴“暴利”帽子合不合适,一般百姓没兴趣也没能力细究。

  大家只认准一条就够了,那就是银行靠高利差“切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奶酪”。于是对银行“暴利”的声讨浪潮,由此而起。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了对“暴利”说法的异议,认为用词“恐怕有些过分”。他指出,银行业系统今年恐怕还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有一定的缺口。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去年银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是不错的。

  周行长还提醒,对银行业的利润,大家要注意观察,可能有多种因素,其中有一种因素是存在很大的周期性。大家知道,西方金融危机出现以来,有很多银行由于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不足的问题,导致他们现在不怎么活跃,也不怎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也表明,过去有些看着盈利很好的银行现在怎么情况这么糟糕呢,这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大。

  客观说,周行长这番专业性的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同样属于业内人士的声音引起的“共鸣”可能更强些。

  有报道说,包括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谈到银行业“暴利”之时也表示,银行业赚取的利润“并不合理”。

  至于普通老百姓,则更看重的是事实。回顾本轮席卷全球经济危机的轨迹可以看到,最先“发病”的是美国金融机构,继而是实体经济,进而波及民生,欧洲也大致如此;而我国却不大一样,率先受到强烈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接着是物价攀升、就业困难影响百姓生活,而银行却似乎一直置身事外、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是我们的金融体制已经尽善尽美,成为具有超强免疫力的全球楷模了吗?恐怕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中国与世界处在同一个经济周期,为啥中国银行业就能一家独乐?

  把近年房地产异常疯狂、中小企业融资艰难、部分地区民间高利贷异常活跃等等问题统统归罪于银行,并不公平。

  但2011年,存款的百姓资产“缩水”了6600多亿,银行赚了超过10000 亿,却很难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一巨大反差,令人纠结,引发非议,更应催人深思。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该不该继续深化?这一重要领域的现实利益格局,该不该进行调整,又应该如何调整?

热词:

  • 银行业
  • 暴利
  • 纠结
  • 实体经济
  • 钱数
  • 共鸣
  • 利差收入
  • CPI
  • 经济周期
  • 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