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3年第一天,早晨6点半,寒气刺骨,53岁的余友珍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准时赶到武昌徐东路,开始清扫马路。这位穿着一身橙红色工作服的普通环卫工,家有17套住房,价值过千万元。(1月3日《现代快报》)
在时下的新闻里,工作辛苦、工资低微的环卫工往往站在那些穿着时尚、手牵着狗的富婆的对立面。几天前,在广州天河区的一个小区里,环卫工劝说三名带着6条狗的女子清理狗粪,但是三人不但没有搭理,反而用棍子指着清洁工大声叱骂,环卫工群体俨然成为洞观贫富世态的窗口。
在大多数一夜暴富的拆迁户无所事事甚至重新返贫的语境下,余友珍一把扫帚扫出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对艰苦奋斗这种传统美德的彰显,另一方面,她还为自己的子女树起了榜样,现在,她的儿子在东湖风景区当司机,女儿也是上班族,这样的母爱无疑更显理性和伟大。
在浮躁的语境里,对余友珍送上再多的溢美之辞似乎也不为过,但撕去“17套房”、“富婆”等标签,她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因为没有文化和更多的一技之长,也只得从事环卫工这样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故事在环卫工群体中应是常见之事。为何她就成了新闻?难道有了钱就天然地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了?舆论的追捧,是否印证了朴实劳动观的稀缺?显然,富婆环卫工背后的社会心态更值得思考。
劳动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而我们的社会,不但尊重劳动,自觉履行这种义务的风气还远未形成,那些“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最光荣”原本根植我们内心的价值信条也渐渐枯萎。在富婆环卫工的扫帚下,如果那些劳动价值观中的尘埃不被扫除,社会文明或许永远是蓬头垢面。
任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