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螺旋藻铅含量超标
回放:
2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螺旋藻“不合格”生产企业名单,多家保健功能食品企业旗下的螺旋藻产品被检出重金属铅含量严重超标。3月30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对外公布“最新”抽检结果,原“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除1家外“均合格”。4月10日,在外界质疑声四起时,国家食药监局回应,2月29日通知所涉及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而3月30日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
一时间,螺旋藻“铅超标”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新公布的检测报告没有得到大众的信赖,“铅超标”让消费者心存疑虑且导致国内螺旋藻企业的信用危机。
点评:
可以说,这次螺旋藻“铅超标”风波为整个螺旋藻产业敲响了警钟。螺旋藻产业已发展20年,必须依靠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通过这次事件,企业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螺旋藻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小作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次充好,生产质量没有保证。企业若牺牲质量来获取利润的话,必然得不偿失。
2雅培奶粉被指“最差洋奶粉”
回放:
事件的发起方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的专业研究公司CERresearch。3月22日,CER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雅培心美乐1段,营养不良的第一步》的调查报告,称公司从上海和香港购买了6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送至德国一家专业监测食品安全的实验室进行成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6个样品无一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而“原拟作为标杆的雅培奶粉表现最差”。
点评:
业内人士或第三方机构爆料,是欧美等国早已流行的做法,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里,即有关于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及合作的规定。出于为消费者着想的考虑,发动各方力量参与监管,在这点上,第三方机构在我国的出现无疑值得欢迎。尤其在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途径有限、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大环境下,业内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可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补充力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产品真实信息的渠道,激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担忧地表示,第三方检验机构在国外需通过资质验证、检测范围限定之后,方可发放营业执照。检测若有问题,将面临复检和法律制裁等一系列负面后果。而目前国内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管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资质是否过硬,二是能否确保中立发言,不代表各方利益。因此,不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很可能沦为商家的“传声筒”,出现“捏造”报告,攻击竞争对手的可能。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监管部门的作为。各种质量安全事件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生,与目前我国缺乏有力监管机制和有效信息披露机制有关。若监管部门对各类产品的抽检更频繁,信息公开更充分,其他渠道的爆料自然会减少,这就是著名的“灯塔效应”。若企业要依靠第三方的爆料和消费者自发求证的热情才能自律,消费环境如何令人真正放心?
3来伊份蜜饯添加剂超标 回放:
4月份,致力于打造中国休闲食品第一品牌的上海来伊份,在预披露招股说明书不到一周时被曝蜜饯卫生安全丑闻,之后不少产品遭遇下架,IPO也被否决。证监会10月份发布公告,解释了来伊份IPO被否的原因——最终还是栽在“蜜饯风波”上。
央视《消费主张》与《今日观察》栏目曝光了山东、杭州等地部分工厂蜜饯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严重漏洞的情况,不仅生产环境污秽不堪,而且食品添加剂使用严重超标,还可以随便更改过期产品的生产日期。在沃尔玛、世纪联华超市、家乐福和上海来伊份的专卖店,记者购买了多款标称“曝光”工厂生产的蜜饯,检测结果显示,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的最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3倍多。
点评:
作为食品生产企业,蜜饯加工厂对食品行业的规则显然不可能完全懵懂无知。之所以仍然敢用劣质原料并滥用防腐剂,与其说是无知者无罪,毋宁说是知法犯法。相关厂家之所以有如此胆量,固然是受到利润驱使,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把食品安全底线完全抛诸脑后。而监管乏力,标准执行疏漏甚至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乱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该甜蜜的蜜饯却成了令人作呕的“毒蜜饯”,无疑令人唏嘘。一颗“毒蜜饯”的背后,再次折射出千疮百孔的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只要这样的食品生态环境不改变,“蜜饯”成“毒饯”,不是第一颗,也绝不会是最后一颗。
4名酒塑化剂风波
回放:
11月19日,21世纪网发表《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该文披露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随后,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也被卷入塑化剂风波。
有业内人士担心,这一事件类似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沉重打击。一度扩张迅速的白酒行业,很可能会停下扩张的势头。有白酒行业分析师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今天,塑化剂肯定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但是除了塑化剂的影响外,白酒行业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整顿。
点评:
其实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大家都陶醉在企业快速上涨的业绩中,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了。现在资本市场会做出这么大的反应,其实只是行业增长乏力的表现。白酒行业不在塑化剂上出事,必然会在别的方面出事,这个行业也确实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反思。控制产能扩张、严把产品质量关是目前白酒行业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毫无疑问,市场开始逐渐冷静下来,变得更加理性,这才是中国白酒行业持续发展应走的道路。
5白羽鸡“速生”被曝光
回放:
12月18日,央视曝光了山东多个地方的养鸡场给白羽鸡喂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有些地方甚至给鸡喂食国家明令禁用的激素类药物。而这些抗生素鸡、激素鸡在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情况下,被山东六和集团收购,最终运输到百胜集团上海物流中心,并配送给旗下多家肯德基门店。
早在11月23日,就已有媒体曝光山西粟海集团养殖的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速成鸡”,而粟海集团正是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大供货商。肯德基回应称“45天速成鸡”仅占其鸡肉采购量的1%。
一时间,“速生鸡”不仅成为媒体、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居民百姓谈之色变的名词。虽然肯德基和麦当劳都已经发表声明,今年8月起停止了从六和集团采购鸡肉原料;其母公司即百胜餐饮集团在向供货商购货时,要求收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药残检验报告,但是六和集团的报告显示,对鸡肉制品所做的兽药残留(检测)主要是四大类,即磺胺类、氯敏素类、喹诺酮类以及呋喃类。而一些养鸡场所用的抗生素达到了18种,并且还喂国家禁止使用的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这些禁用物质在肯德基的检测报告里其实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肯德基并不要求供应商检测这些违禁物质。
点评:
针对“速生鸡”风波,北京、上海等地已展开排查和抽检,一些专家也开始亮相传播“科普知识”,然而坊间的担忧并未消减。这一事件再次触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的神经。有评论称,“速生鸡”事件的曝光是一面“明镜”,照出了一些企业毫无公德心,一味“朝钱看”的丑陋嘴脸,照出了一些所谓的“专家”滥竽充数的“原形”,更照出了相关部门监管程序沦陷,不作为不负责的行径。
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呼吁公开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在诸如“速生鸡能不能吃”的问题上,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但从更普遍的食品安全意义上看,查出一个“速生鸡”的真相,并不代表明天就不会出现一个“速生鸭”。要让公众真正免于食品安全的恐惧,除了要彻底剔除行政、知识与利益的脐带关系,更需要严密的法治化治理,从立法上设计出细密的食品安全标准,并通过严格执法产生强大持久的监督效果,以此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6假冒“美国大杏仁”
回放: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2009年该协会着手制定杏仁等坚果行业标准,征求美国加州杏仁商会的意见时,被告知“美国大杏仁”不是杏仁,而是扁桃仁。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扁桃仁通过进口贸易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由于社会认知的不足,将“扁桃仁”的英文“almond”误译成“杏仁”。假冒名称背后是利益作祟。据了解,在中国市场上扁桃仁的零售价格每公斤为30元~50元,而“美国大杏仁”的零售价格为每斤120元左右。据美国有关方面统计,仅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自美国出口到中国内地的“扁桃仁”(即所谓“美国大杏仁”)就达10万吨左右。今年12月,美国加州杏仁协会宣布,中国市场的“美国大杏仁”将更名为“巴旦木”继续销售。
点评:
“美国大杏仁”销售多年已构成欺诈消费者,迟到的更正不能抹去经销商们欺诈消费者后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追究违法经营者责任的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提高职责意识,对商品市场采取严密有效的监管,避免类似欺诈事件再次发生。此外,消费者应该擦亮双眼,不要一味地崇洋,要改变“进口商品一定是精品”的惯性思维。
7光明乳业“道歉门”
回放:
光明乳业在短短3个月中5次出现问题,先是今年6月,安徽颍上多名学生饮用光明奶后出现不适;6月26日,光明上市950ml优倍牛奶中渗入少量清洗液体;7月份,广州市工商局发布二季度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光明奶油及减脂芝士片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9月又出现了“酸败事件”和“违规使用禁用的乳矿物盐事件”。
点评:
一家原本很“光鲜”的企业,短时间内接连出现问题,原因何在?是偶然、还是必然?对于这些,光明乳业的管理层是否进行了深层次反思?在问题发生之后,光明总是第一时间向消费者道歉,并称将吸取教训加强管控。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但消费者认为,光明再三道歉却没有改观,不仅暴露出公司管理漏洞百出,更凸显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乳业专家分析称,近年来,蒙牛、伊利放缓了扩张步伐,光明为了抢占二者留下的市场空间,加速扩张,而高速扩张带来高成本压力,为了节约成本,加上管理没有跟上,埋下风险隐患。乳业是特别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行业,如果企业为了发展,将诚信和社会责任等放到一边,只会本末倒置,欲速则不达。
品牌研究方面的资深人士表示,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宝贵的价值,如果负面消息不断,肯定会对品牌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经营。
既然光明乳业把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锁定高端”,也自称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万一出问题就用最大的诚意主动来承担责任,那就应该让消费者看到诚意,拿出真正让消费者信得过的高端产品。希望其他企业能从光明乳业事件中吸取教训,也希望光明乳业对得起“光明”二字。
8红烧肉添加“肉宝王”
回放:
5月,关于餐馆红烧肉使用复合添加剂的报道引发了消费者对餐馆就餐安全的担忧。这种名为“肉宝王”的添加剂此前被指可“让人越吃越想吃”。专家指出,由于餐馆食物属于未经包装的食品,消费者通过肉眼很难辨别其中是否添加了添加剂,因此建议在餐馆就餐时,切忌盲目贪图颜色鲜艳好看而上了添加剂的当。
点评:
有专家表示,如果一种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那么在食物原味的基础上使用一些以增加风味是可取的。因此,餐馆红烧肉使用的复合添加剂配料并不违规,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是由于添加“肉宝王”并非必要,专家也不建议使用。目前很多餐馆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为了用于食品造假,没有任何货真价实的原料,只靠香精调出牛肉味、鸡肉味来,完全是在欺骗消费者,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9明胶风波
回放: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通过隐秘的销售链条,把价格相对便宜而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被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上市销售。
随着“毒胶囊”事件的持续发酵,进入公众视野的不仅仅有由“皮革下脚料”做成的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的问题,还有涉及医药原材料采购、技术检测、生产、流通、招标、监管、地方政府等整个链条的问题。虽然公众并不完全清楚整个链条中各个具体环节背后的故事,但毕竟国家食药监局已对此作了“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及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劣药案”的定性。
点评:
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在企业社会责任、诚信尽失,商业道德严重缺乏的当下,再靠行业自律、企业自律对辅料进行质量监管已是痴人说梦。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来看,“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业内悉知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更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从而带来责任认定模糊、相互推责等问题。
再如,工业明胶的生产集中地河北阜城县早在2004年就被曝光,8年之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这表明了什么?地方政府及官员对违规企业百般纵容。不难理解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但当为此不惜一切手段时,政府的职能和行为难免被“扭曲”,直接后果就是影响食品药品的监管,使企业更加肆无忌惮。
10金龙鱼玉米油深陷质量门
回放:
安徽省工商局抽检7家生产厂家的10组食用油样本后发现,合肥市有两个批次食用油不合格。其中,金龙鱼玉米油被检测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相关信息显示,被检出有问题的为江苏益海(泰州)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5升装金龙鱼玉米油,生产批次为2011年3月1日。但生产商表示,“不合格原因是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不当造成的”,而抽检的色泽和烟点,虽属质量等级项目,却不是食品安全项目。
这样的回应,显然逻辑不够严谨,经不起质疑。一方面,当事“小超市”也有完备的销售流程,且销量不足10桶,所谓的“暴晒说”已遭到销售方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表示,因暴晒导致油的颜色和烟点发生变化,“科学依据不太充分,有些牵强”。退一步说,即便是在流通环节被暴晒导致食用油不合格,企业也需承担相关责任,起码要考虑更换包装。
点评:
当食品领域出现问题后,有些厂家总是习惯第一时间“笔走龙蛇、舌灿莲花”,在危机公关的话筒前不是“打太极”就是“踢皮球”。这样做,看似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孰不知,这种态度更容易激起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公众的更强烈反应。
在经历了种种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应当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傲慢与偏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折损市场公信,最终必然反映到产品销量上。这样的趋势,随着公民维权意识与公共意识的加强,将日益加深并明显起来。具体而言,消费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企业能负起责任,以公共利益为重,说实话、办实事,该致歉的就得致歉,该先行赔付的就得掏钱,然后再追究每个细节。谦抑的姿态,看似吃了点亏,但赢得的是遏止流言发酵的可能,使事件的负面影响不至于带来更大的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