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专家纵论新型城镇化:关键保证人们安居乐业

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26日 15: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必将再次迎来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在为期3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城镇化发展规划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编制,将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引领和约束。

  新型城镇化走出中国特色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城镇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随着城镇布局体系的初步形成,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过去几十年,一些部门在造城运动中获取的土地价差保守估计在30万亿元左右,当前中国发展提出的是新型城镇化,而不是新一轮的城镇化。推行新型城镇化一定要避免旧型城镇化,要避免出现城镇化的造城运动,这就需要有体制上的改革,还需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住建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对新型城镇化的表述更为具体,他指出,新型城镇化新在走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一是理念,从注重数量到提升质量,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二是创新,在借鉴城市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机制与体制;三是科技,智慧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李克强总理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核心是保证人的城镇化

  与会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重点不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能够保证多少人实现安居乐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城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保证人的城镇化、人的现代化。薛澜注意到,许多城市的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所应该享受到的社会服务、福利,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劳动技能还没有跟现代工业化城镇居民所应有的能力同步。“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但真正的有户口的实际上只有30%,农民工进城只能算是半城镇化。”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微博)认为,城镇化是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之后,重点解决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让实现安居乐业成为他们长期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支撑。 “户籍改革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医疗问题。”

  “要防止城镇化过程中脱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变成城市贫民,变成没有办法在城市正常生活的城镇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提醒,类似的问题已经在前期的城镇化过程出现过,要格外注意堤防。

  正在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

  专家表示,城镇化是复杂的社会工程,警惕城镇化沦为简单的“造城运动”,变成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活动。

  “如果土地产权问题不解决,各级政府会继续用旧有的办法来支撑城镇化,最后还是摊铺子、摊大饼,演变为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吴敬琏说。

  香港铁路董事局主席钱果丰表示,城镇化想取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要有完善的功能,需要建立良好的规则来维持。

  对于专家们的这些忧虑,倪虹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担忧,目前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正在编制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这将给地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引领和约束。个别地方的'大拆大建'并不是主流,在这方面可以给地方领导更多的信息和培训,介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倪虹说。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