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海关总署今天发布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情况,其中4月贸易转为大幅盈余180多亿美元,进出口年率增幅都超预期加速。
海关统计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增长15.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7%;进口1.0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6.8%;贸易顺差1145亿元人民币、约合181.6亿美元,跟3月份的逆差8.84亿美元相比明显好转,也明显好于预期。据海关统计,前4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1681.6亿美元,下降1.3%。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597.4亿美元,增长9.4%。前4个月,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505.9亿美元,增长66%。同期,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389.7亿美元,增长18.1%。另外,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979.8亿美元,下降8.5%。专家分析,由于二季度是企业传统的开工旺季,因此推动4月进口同比增速继续保持增长。出口方面,因为欧美需求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进一步走强,而有所增长。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对此进行评论。
今天上午公布的4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4.7%,顺差是181.6亿美元。跟3月份相比,这个数据很漂亮,原因是什么?
张茉楠:确实是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我们的预期可能是4月份出口的增长是10%左右,14.7%大大超过了预期。我觉得这种预期可能还要结合其他两个数据来看,比如说我们的出口交货值和贸易吞吐量以及港口货运集装箱的数据。单看出口数据是较亮丽的,但是如果结合其他几个数据来看,应该是更为真实的。如果从出口交货值的角度来讲,1-2月份我们整体的交货值同比仅增长了7.8%,而且我们出口大幅增长和吞吐量之间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果再结合香港对我们进口的数据来讲,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匹配,比如前四个月我们对香港的出口是增长了66%,但是香港的数据相对来讲,没有我们增长的幅度这么快,单从数据的角度讲,还是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因为二季度是主要的出口旺季,从3月份来讲,尤其是进入4月份,可能总体的企业的这种订单要开始下订单,特别是短单和小单,可能有益于出口增加值增长。
海关统计显示,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合计进出口占8成,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保持了快速增长。这样的发展势头能否持续?
张茉楠:因为刚才我谈到了如果是结合其他的数据来讲,其实这个数据这种可持续性和这种强劲的复苏是不是能够持续性还是有一定的疑问。如果从我们现在PMI的指数角度来讲,因为我们知道4月份的PMI是50.5%,尽管已经连续七个月在50%以上,但实际上放缓的趋势特别的明显,尤其从出口订单的角度讲,产出的指数和需求的指数都是双双的下滑,因为我们知道PMI是现行指标,未来中国经济整体制造业的复苏动能是不是那么强劲,而且结合我们的工业数据角度里讲,工业增加值实际上也是在10%这样的幅度徘徊,那么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低迷,我们看到现在4月份全球的制造业指数也是出现了放缓的趋势,比如像美国、欧洲,欧元区PMI都出现了集体的放缓,中国的出口是不是还会延续强劲的增长,这也是一个问号。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趋势都非常大,所以说整个货币的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也会在后续有一定的显现,所以说我们对于整体的出口是否会很强劲还是有一定的疑问的。
另外,我们看到,前4月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美国、东盟贸易增长稳定。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
张茉楠:这个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跟日本去年以来因为岛屿之争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对整体的双边贸易确实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从欧元区的角度来讲,他们还是迟迟没有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特别是整体的趋杠杆化和财政紧缩,对欧元区内部市场这种消费需求还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因为全球经济还是面临着这种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现在全球的产能都是普遍过剩的,无论是美欧还是中国,所以如何消化去产能的压力非常大。从中国和东盟的角度讲,因为中国积极推动和周边贸易的往来,包括这种贸易投资协定签署以及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推进,再加上现在人民币贸易跨境结算大幅的增速,所以有利于中国跟中边以及跟东盟之间贸易的增长。但是就像我刚才谈到了,因为现在全球普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那么这种后续的增长,我觉得还是需要开拓新的产业的这种合作领域。比如说现在跟东盟,我们签订的双边这种投资协定,有利于降低贸易壁垒,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
今年的广交会在前几天闭幕,到会客商和成交额比上届双双增长,但与去年春交会相比仍下降。有分析认为,这既反映出我国外贸今年有望“企稳回升”,外贸增速高于去年,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这种回升还并不稳固仍有待确认。展望全年外贸形势,很多企业预计将与去年持平,并有不少企业担忧“数据向好,压力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贸政策是否应该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更加侧重扶持企业转方式调节构?
张茉楠:实际上我们现在整体的宏观政策的重心还是在稳出口的基础上,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推高贸易增长的质量上,而且我们也能看到5日的时候,外管局加强了对异常跨境贸易资金流入的监管,实际上也是为了挤出贸易增长的一些水分。在这样总体的主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这种出口企业,应该把发展重点建立在成本之外的一种新竞争优势上。我们知道原来的中国的出口企业更多是拼价格,靠血汗和低成本换来市场,但是未来全球经济都面临着深度的调整,特别是美欧的再工业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这种迅速的崛起,中国的出口不能再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形成竞争优势。很多企业现在应该有一种倒逼的压力,下大力气向那些技术水平高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产业方面转型。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我觉得它要耐得住长期的困顿,不再简单的长期去保增长,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上,来可能会换来更大的发展空间。